深刻最是不经意
——读林友侨老师的《沧桑外婆“家”》
◎闲忙
叙事文交代的是经历,讲的是故事,都是为作者想说的在服务。
林友侨老师的《沧桑外婆“家”》于感情自然流露之中,匠心独运,看似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实则寓意深远内涵丰富。
在有限的篇幅里交代了前舅母深思熟虑的抛夫弃子离家独居,和作者的临时起意去寻找曾经美好快乐的小时候。仅仅是两个人也是两代人(作者和前舅母)对同一时代(代表人物是外婆和舅舅)截然不同的看法与处事态度,足以说明外婆与舅舅对前舅母来说的不尽如人意,和对作者的关爱与呵护,人性的复杂(善恶)、时代的烙印(重男轻女)。
前舅母对婚姻生活该会有多么的不满,甚至是恐惧,才使得她几十年如一日,离群索居,对夫家和亲生的儿子都毫无感情可言。前舅母的“疯”,是对同类的失望,这是时代与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婆一家后来的去向并不是本篇的重点。本篇的重点是前舅母的现状与作者满怀憧憬(对外婆家的记忆还停留在小时候)而来,最后失望而归的对比,一个场景就实现了遥远的过去,那个时代与眼下这个时代的无缝对接,有承接,有对比,画面感强。
文中邻居对外婆的好的描述一笔带过,作者对前舅母的过去的记忆,一如对前舅母这个人的印象:虽面目模糊却印象深刻。详略得当,大特写与长镜头的切换十分自如,对外婆家的依恋、追忆,对前舅母的同情、怜惜、尊重,甚至对外婆一家人当年对前舅母的“听之任之”的不作为不够关护的流于指摘……种种情绪的交汇,于不经意间风轻云淡地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品味出,足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夫!
文在纸上,意在纸外。文章深刻的地方在于,当年写满作者愉快记忆的外婆的“家”,今天已被弃之如敝履:外婆一家早就搬离,想必有外婆一家认为比这里更美好更愉快的去处。而前舅母一直固守在这里,据文中所述,这里给前舅母的记忆并不美好,甚至是文中呼之欲出的屈辱,她却一直在坚守,一个人。“哪里来的亲戚啊,我哪还有亲戚?”“不记得了,我没有亲戚了。”前舅母说着这话的时候,作者有意安排了一个场景,她在门内,作者在门外。作者与前舅母之间从记忆里直到现在,都隔着一层门,所以前舅母的面目从来都只是模糊。
前舅母之所以独自固守在一个让自己只感知过来自同类屈辱与不尊重的地方,是因为,她无处可去。在戏里曾经贵为皇后的前舅母,在现实里却不被尊重,甚至因为不合时宜的言行被认定为“疯”而弃之不顾。
“家”对不同的人来说,因为感受不同,定义也会有不同。外婆放弃的曾经的“家”在作者的心目中是美好的、愉快的。在前舅母的认知里却是排斥与厌恶。有的人向往“家”,因为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温暖的,有家人的关心与呵护,比如作者。有的人努力打造新“家”,是因为有更高的要求与追逐,比如外婆一家搬离老家。而有的人,固守在算是称之为家的地方,只是因为除了这里之外,无处可去。
像前舅母一样的人,穷其一生都被关在一扇叫世俗的门里,无计走出。而冲破世俗的不是别人,只能是自己对知识的获取,对周围人事物认知的更新。显然,这样的人决不会是前舅母!
作者行文云淡风轻,读来却令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