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家门口调解
南海构建“纵到底横到边”的调解网络一年内各类调解组织共调解案件42621件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南海区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改革与探索给出新指引。经过两年的探索,南海
区逐渐形成了“147”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让生活在南海的市民遇
到问题有地方“找说法”,遇到矛盾纠纷首先想到调解。
调解服务覆盖全区
经过两年建设,目前,南海区已有42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自然资源分局等部门成立了13个调解工作室,在镇(街)设置了32个治安纠纷调解工作室、13个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和15家个人调解工作室,调解服务覆盖全区。
南海通过发挥区、镇、村三级联动作用,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纵向贯通局面;通过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有机衔接,形成矛盾纠纷横向覆盖网络;通过动员多方社会力量,构筑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令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成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解案件42621件
数据显示,2018年下半年至今,南海区各类调解组织共调解案件42621件。今年7月,南海区的“147”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还获评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的“十佳案例”。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147”矛盾纠纷多元化工作机制是南海区在市域社会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和重要创新,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化解矛盾纠纷的成功经验和制度创新。接下来,南海区将持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建设,以社会治理现代化为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路径,总结推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南海经验”,推动南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提档升级。
案例
凝聚“邻里之情”从源头化解矛盾
桂城街道碧湖花园有两户上下楼邻居,曾因空调漏水问题吵了多年,互不相让。后来,楼长和街坊会在组织活动时将他们请下楼,邀请两家人融入小区活动,当两家人稍有互动时,楼长趁热打铁,问两家人:“你们还会想吵架吗?”
楼上的人家先说:“确实没有必要了,我回去换新空调。”楼下的住户也意识到错误,争着说道:“我们一人出一半钱。”从此以后,两户人家关系越来越好,其中一家外出买菜,煲靓汤等都会预留对方的份。
邻里关系的改善,背后源于两个字:创熟。
2011年8月,桂城率先提出创建“熟人社区”,动员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成效明显。在此基础上,以“创熟”课题组组长苏志敏的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应运而生,共同将桂城街道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体系工作推向新台阶。
在苏志敏的带领下,桂城的“创熟”队伍有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加入,至今扩充至 7000 人。“我们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调解,让调解深入小区、进入楼道,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苏志敏说,尤其是楼长等群体熟悉社情民意,调解更加有效。
147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
1
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体系
4
四个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7
七个功能完善的网格化实施单元
财政投入机制
通过区镇(街道)两级财政保障经费的来源
任务协作机制
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协同联动发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
多元主体培育机制
通过参与主体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保证矛盾纠纷化解的成效
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
通过精细化管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实现长治久安
以南海区《关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意见》为依据,辖区内7个镇街结合实际,出台镇街一级的配套意见,形成上下一致、权责清晰、有机联系的政策体系。
以7个镇街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基本单位,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坚持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探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经验做法,提供高效便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机制和方式;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文/珠江时报记者 程虹 通讯员 李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