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十四五” 总书记提出六个“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24日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情况,习近平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就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到6个“新”。
1
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我们要
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
●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我们要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3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
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
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
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
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
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4
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要
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5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我们要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在推进对外开放中要注意两点:
① 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②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6
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
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