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
愿功夫少年越走越远
文/王思伟
2019年12月11日、12日两晚,南海影剧院连续上演佛山原创话剧《佛山功夫少年》,功夫题材加上粤语演绎,仿佛已是久远的回忆,此度翻起,有感触,也有思考。
过去梨园有武行,自小习武,稍大,则择优选拔,传以套路,始登台,无非拉扯手下一职,其能有幸充当武生者,百中无一,能称角者,恍如天授。由是观《佛山功夫少年》,少年能一跃而担纲,演出一角之性格,实在已是一种莫大的幸运,雏燕初登堂,偶有失声,在所难免,但真功夫是不会骗人的,假以时日,浸淫舞台,定当刮目相看。佛山历来为武行人才聚集之地,前年影响巨大的《香花山大贺寿》,其武行班底便是佛山精武会和佛山蔡李佛鸿胜馆的精英,因而才有现场的底气。清代道光年间广东举人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一书中就有:“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的记载。同治年间的《南海县志》也有记述:“所谓本地班者,院本以鏖战多者为最。”说明当时粤剧本地班擅长武功戏,粤剧艺人精彩的武打艺术表演引人入胜,为百姓所喜爱。
许多观众看过前后两场演出,觉得前一场用力够猛、结构紧凑,而后一场稍显乏力、气息有阻,自然是中论,但对一班初踏氍毹的少年来说也不免苛求了些。
12日晚的演出全场没有一个观众退场(据我个人目测),能在台上找到笑点和泪点,自然与台上台下的专业团队和剧坛前辈的无私提携和传帮带有莫大关系,加上编剧林靖(兼任监制)、王嘉慧(兼演祖母),演员高志森(兼任出品人)、林于博(一人分饰多角)、李跃辉(角色跨度从少年到中年)有超越以往角色、挑战自我的表现,香港导演思程、动作指导释延倧的加盟,都给舞台灌注了充盈的元气,令年轻一辈不敢怠慢松懈。如在“如意典租”一场,林于博饰演的保长去梁洪所在的武馆讨租,无意间相中如意(梁洪师妹),意欲以如意作为交易。在这里,保长与梁洪有大量的对手戏,如何既能保持自身角色的演出不出错,同时又能带动梁洪从入戏到出色完成站位、走位、换位、对白的节奏把握和榫卯结合,非常考验林于博的能力和经验。毫无疑问,这一场的衔接和调动是很精彩的,令我几乎忘记了梁洪饰演者是一名业余演员。
总体而言,演员的演出尤其是合作已为不俗,如果说建议,或许就在于“佛山,功夫,少年”六字,还需继续打通筋骨,联为一体。究其原因,正在于该剧采取传统+现代的舞台结构方式,时间跨越三代人;又借助港式温情+岭南叙事的表达方式,要做到入戏而有米饭香,出戏而有历史感;更集合本土团队+香港剧人不同工艺流程的合作,要让人感受到虽为两地人,同饮一江水……以上种种,融为一体,殊为不易。
这一次舞台上的粤港联合,令我想起二十世纪两地粤剧名伶渡江相会的一段段佳话。或者,这就是一种情结,一段缘起,一腔期待,一份承传吧!难能之地,方显可贵之处,愿《佛山功夫少年》继续强身健魄,越走越远!(作者系佛山市艺术创作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