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西樵黑皮冬瓜
才算领悟了冬瓜的真味





业的“吃瓜群众”。到南海来,做个专
粤菜师傅 食在南海
冬瓜,常见于广东人的饭桌。春季吃糖冬瓜过年,夏季喝冬瓜汤消暑,秋季吃冬瓜润肺,冬季吃冬瓜盅暖身,一年四季都不缺席。冬瓜因其润肺生津、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成为不少家庭主妇煲汤、做菜的必备佳品。
在西樵镇,有一个村以盛产黑皮冬瓜著称,被冠上“黑皮冬瓜村”的名号,那就是大岸村。可能有人问,黑皮冬瓜和普通的冬瓜有何不同?黑皮冬瓜个头不小,看上去有点笨重,重量一般在20~30斤,长约60厘米,横直径20~25厘米。而最重要的是它的皮黑而薄,肉质厚且无空心,敲打起来声音清脆而响亮,吃起来味道甘甜,吃过的人都会为其代言:“这就是黑皮冬瓜!”
产量高 声名响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大岸村村民以种植玉米和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大家时常把多余的作物运到广州的市场售卖。在市场里,有村民发现冬瓜很畅销,于是有了种冬瓜的想法。直至七十年代,有村民从东莞取回黑皮冬瓜的种子,开始种植黑皮冬瓜。因为大岸村的泥土紧实,土壤肥沃,所以种出来的瓜皮颜色深、肉厚、个头大,引来一大批外地的购买商。
于是从那时起,全村刮起了种植黑皮冬瓜的热潮。村里还成立了一个购销部,专门做冬瓜买卖,将大岸村及附近地区种植的冬瓜收购后,销往深圳、东莞、广州等省内城市,甚至还远销至山东和浙江。产量最大时,该购销部每天能卖出5~6万斤冬瓜,黑皮冬瓜成为了大岸村的名片。大岸村第十三经济社社长何培兑回忆,那时无论他走到哪,只要说起家乡都会听到别人说起大岸的黑皮冬瓜。
睇时节 种冬瓜
黑皮冬瓜一年有两造。春节前,村民会把冬瓜的种子弄湿,然后用纸或布把湿的种子盖起来,让其萌芽。等到来年开春,即农历正月末至二月初,村民就会把萌芽的种子拿到泥地里栽种,然后在夏至前收获头造。
夏至后,再重复一次栽种过程,在10月前完成第二造。在此过程中,要紧的是要把握好施肥和浇水的量,很多长得畸形的冬瓜就是因为施肥和浇水的量不准确而导致的。可以说,每一个漂亮的黑皮冬瓜都得到了村民的精心呵护。
时过境迁,村民们种植的黑皮冬瓜品种也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良,从以前种植长条形、重量大的品种,变成现在形状偏圆、肉更厚实的品种。
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受自然灾害、土地开发、工业化发展和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黑皮冬瓜的村民逐渐变少,种植规模大幅度缩小,但庆幸的是,仍有不少村民在坚持着这一份曾经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事业,踏踏实实地按照时节种植黑皮冬瓜,让食客们能够品尝到地道黑皮冬瓜的味道。
撑艇仔 收冬瓜
大岸村内水网发达,一共有19条河涌,其中环村涌最长,环绕着整条村子,并与珠江相接。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村内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艇,就连去冬瓜地劳作都是撑艇去的。
在收获的季节,村民们会把收割下来的冬瓜放到艇仔上,运到冬瓜棚或运回家摆放,甚至还会通过水道把瓜运到外地去卖。以前,每当夏季刮台风或下大雨前,都会在大岸村看到过百条艇蜂拥到河涌去“救”冬瓜的场景,好不壮观。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岸村内基本每家每户都以种植黑皮冬瓜为主要收入来源,就连小孩子一放学,都会结伴撑艇去地里搬冬瓜。也正因如此,撑艇仔去收冬瓜,成为不少年轻一代村民儿时的回忆。
黑皮冬瓜菜式做法
肉厚色白、肉质细密、皮色靓,具有爽甜口感的黑皮冬瓜很受粤菜厨师的欢迎。入行10余年的粤菜师傅蔡艺,一直跟大岸的黑皮冬瓜打交道,将黑皮冬瓜从餐桌上的配角变成了主角。这次,他在位于大岸村的农庄里,展示了3个在冬季很受欢迎的黑皮冬瓜菜式。
冬瓜干焖羊肉
先将冬瓜干浸泡半小时,然后将其放至沸水锅中,几秒后立即捞出待用。另一边,将羊肉切好,锅里放油、姜、生抽、耗油等爆香,翻炒片刻后将其捞出。最后,在锅中加入大蒜香芹等,将刚刚处理好的羊肉和冬瓜干一起放到锅中,焖至冬瓜干入味,勾芡后就可上碟。
咸蛋黄煮冬瓜
在这道菜中,黑皮冬瓜是绝对的主角。做法也很家常,先将冬瓜切厚片,把咸蛋黄拍扁并切小块待用。然后把冬瓜放至沸水中,八成熟后捞起。然后倒油进锅中,用姜片、葱白把咸蛋黄爆炒一下,之后放进冬瓜,调味,焖至入味,勾芡后即完成。
冬瓜盅火锅
冬瓜盅火锅是近年来食客们的“新宠”。而黑皮冬瓜的肉厚且嫩,最适合“打边炉”。准备食材时,将冬瓜横着切开一半,在尾部切开留一个洞,挑出内核,然后将瓜放进锅中,往锅里加水,往瓜内加汤。接着,食客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鸡、排骨、肉丸、海鲜等食材到瓜里煮了。
文/珠江时报记者 钟泽诗 通讯员 何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