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拳的红色传统

插画李世鹏
2019年11月出版的《佛山市历史文化丛书》第四辑中,由佛山本土文史专家邓光民著的《鸿胜馆史略》是唯一一本佛山功夫题材著作。作者通过丰富详实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大量一手采访记录手稿,为读者揭秘了佛山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民间拳种和力量——蔡李佛拳和鸿胜馆。
蔡李佛拳已有160多年历史
关于蔡李佛拳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陈享创蔡李佛拳之说和张炎拜青草和尚为师与陈享合创蔡李佛拳之说。“这两种说法在民国时期就已出现,而且都留下了不少文献资料。”邓光民说,因为鸿胜馆在清代是反清的秘密组织,隶属于天地会,关于蔡李佛拳的起源有各种传说和版本也在所难免,邓光民将各种传说版本都收纳到了《鸿胜馆史略》一书中。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鸿胜馆的拳术被称为佛家,属于佛家系统。而且陈享和张炎都是新会人,2008年,新会申请的蔡李佛拳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蔡李佛拳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张炎的别字就是鸿胜,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张炎在当时佛山镇的山紫铺南泉古道的谭氏大宗祠挂出了“鸿胜馆”的牌子,招收学员学习蔡李佛拳。该馆是有史可考的清代最早开办的一批武馆。在168年的历史长河中,鸿胜馆始终带着革命的光荣传统,在推翻清王朝、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根据传承规则,只有鸿胜馆馆长授艺的武馆才能称为“鸿胜祖馆”,如首徒继承了衣钵,所教的武馆也称为“鸿胜祖馆”,其他鸿胜武馆均为分馆。早在1993年,当时的佛山市文化局主导进行了鸿胜馆文物古迹的查找、认定等工作。1996年就发现了佛山鸿胜馆三处遗址——陈盛故居、鸿胜祖馆和鸿胜馆莺岗分馆,陈盛是张炎的首徒,也是鸿胜蔡李佛拳历史上的一代宗师。
当时邓光民参与了实地调研,曾经拜访过陈盛的外孙曹锦泉和鸿胜馆莺岗分馆教头苏金才,最终确定了位于衙旁街15号的鸿胜祖馆,衙旁街39号则是陈盛故居。另外,位于祥安街的太上庙也曾是鸿胜馆旧址,是鸿胜馆分馆。1924年,鸿胜馆的骨干吴勤在太上庙成立了南海县四区农民协会。2001年,太上庙修缮后成为鸿胜馆纪念馆,场地免费给佛山蔡李佛鸿胜馆使用。
“历经劫难的鸿胜蔡李佛拳,1999年之前在佛山仍少人知晓。”邓光民回忆,改革开放以后,佛山部分传统武术组织陆续恢复活动,但鸿胜蔡李佛拳传人很少,知道的人也不多。“直到佛山蔡李佛鸿胜馆成立后,才在1999年陆续参加醒狮比赛、秋色巡游、表演交流等活动,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2012年,佛山蔡李佛拳被列入广东省非遗目录。鸿胜馆组织举办了首届青少年蔡李佛功夫赛,此后每年都会组织举办蔡李佛功夫会演和功夫赛,2016年的首届国际(佛山)蔡李佛功夫赛更是吸引了15个国家的蔡李佛弟子600多人参赛。
“抗日大刀法”源自蔡李佛
有别于一般的武馆,鸿胜馆有明确的宗旨、严格的馆规,对门徒吸收录用有一个推荐、考察过程。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三不教”馆规——官吏不教、土豪恶霸不教、流氓地痞不教。徒弟入门前,要有馆内人介绍,经调查有正当职业,无劣迹方可吸收入门。因此鸿胜馆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手工业者、小商贩和店员这类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
“正是鸿胜馆‘三不教’的馆规,才团结了一批底层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中很多都是具备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所以蔡李佛拳始终都有红色革命传统。”佛山鸿胜馆馆长黄镇江表示,海内外很多蔡李佛弟子都以这个红色传统为傲。
“民国初期的梁桂华是佛山超然理发店工人,当时备受欺凌,认识了鸿胜馆的一位教头,就跟随他学习蔡李佛拳。”佛山非遗专家梁国澄介绍,一直以来,鸿胜馆的弟子很多都是像梁桂华这样底层劳动者,他们中的一些优秀成员成为工农革命的中坚力量,特别是有“武胆”之称的吴勤,曾任孙中山的卫士,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为配合广州起义,吴勤带领第二团的农军攻下了佛山外围石出山碉堡,还连夜攻占了普君墟五街公所。
抗战前夕,广州的蔡李佛弟子黄啸侠、佛山的钱维方都曾各自创编了一套大刀法,用于抗敌训练之用。1937年,佛山鸿胜体育会理事陈艺林受中华国术总会邀请,到上海参加抗日大刀术选拔活动,他演绎的刀法最终被选定为向全国推广的“抗日大刀法”。“这套‘抗日大刀法’来自蔡李佛‘拦门寨大刀法’,只有八个招式,但简单实用。”黄镇江介绍,“刀法利用了蔡李佛的步法,走偏身、击要害,可以以弱胜强。日本人因为身材矮小,步枪刺刀很长,正好可利用蔡李佛刀法的特色克敌制胜。”
扩大影响力寻找突破口
在佛山功夫历史上,虽然蔡李佛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红色拳种”,鸿胜蔡李佛拳传入佛山有160多年的历史,也诞生了张炎、陈盛、梁桂华、钱维方、吴勤等知名馆主和教头,但影视里很少有以蔡李佛拳师为主角拍摄的作品。梁国澄觉得,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早期练习蔡李佛拳的人群都是底层劳动人民,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如何科学总结和传播。
“叶问在香港传授咏春拳,弟子中甚至有人用三角力学来解释咏春拳物理原理。”梁国澄说,加上李小龙功夫电影的影响,一下带热了咏春拳和李小龙师父叶问。1997佛山蔡李佛鸿胜馆成立后,为推广传承蔡李佛拳文化,佛山的鸿胜蔡李佛同仁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今相比咏春和叶问的影响力,蔡李佛拳还有很多地方要努力。
首先就是在非遗领域,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佛山蔡李佛拳,还可以继续向国家级非遗项目努力,虽然新会的蔡李佛拳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但两者并不冲突,佛山蔡李佛拳可以寻找挖掘新的申遗点。
其次就是鸿胜蔡李佛历史上的功夫人物,很多传奇人物和革命英雄都过于低调,而且这些人物都局限在某个历史时期,不利于文艺创作和影视传播。梁国澄建议,对于佛山蔡李佛鸿胜馆这样的民间组织来说,选择类似“岭南骨伤科圣手”李广海、粤剧“武探花”梁荫棠这样的人物来推广更合适。这两位人物本身就学过蔡李佛拳,李广海还曾担任过鸿胜体育会理事,曾冒险秘密救治过吴勤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队员,而“大佬倌”梁荫棠为人豪爽,有很好的口碑,粤剧在珠三角一带也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此外,包括梁桂华、钱维方、吴勤等蔡李佛拳代表人物,可以进行大力推广和宣传。采写/佛山文化周刊记者王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