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城市最活力

■南海城市景象。(资料图片)

■南海坐拥“亿年山川、万年文化、千年水脉、百年工业”。图为西樵山片区美景。 (资料图片)

■三龙湾南海片区内的文翰湖公园和季华实验室。(资料图片)
在南海九江烟桥,有一片“一树成林”景点——“国事榕”,虽历经沧桑百年,仍生机盎然,枝繁叶茂。
75年时光荏苒,“国事榕”见证了南海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辉煌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到“六个轮子一起转”,再到农村股份制改革、“三旧”改造、“三块地”改革、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在波澜壮阔的岁月里,“闯将”南海一路披荆斩棘,顶住压力和挑战勇立潮头。
每一个历史时期,南海都自觉扛起沉甸甸的责任,与时俱进抓改革、促发展。7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南海人民砥砺奋进、阔步前行,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跨越。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满载荣光而来,朝着梦想奔去——
这里有活力南海奋斗史最为生动的缩影;这里有活力南海发展史最为深刻的印记;这里有活力南海唱响未来,对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最为深情的表白与祝福。
一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从落后奔向繁荣……在党的领导下,南海人民勇立潮头、奋楫争先,为这部壮丽的75年奋进史,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注脚。
历史就像一部电影,由一帧帧难忘的画面组成。站在75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深情回望,那些引领南海发展的历史瞬间显得格外清晰——
犹记得,1949年10月15日,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残军节节败退——“佛山解放了!”“南海解放了!”欢呼声响彻云天,灾难深重的南海人民,自此揭开崭新的历史篇章。
犹记得,1980年,南海在全国首创“敲锣打鼓贺富”,全县上下迅速掀起“学富、比富、赶富”的热潮,搞活了南海的农村经济。
犹记得,1987年9月16日,南海被国务院确定为14个全国农村土地改革试验区之一;1992年,在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南海在全国率先以土地为中心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促进了南海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
……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伴随着新中国铿锵前行的脚步,南海这座千年古郡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率先”“首创”,见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发展历程、繁荣历程。
从“六个轮子一起转”,到农村股份制改革,再到“三旧”改造、“三块地”改革、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凭借思想解放和敢想敢干,南海在改革开放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无数个“第一”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孕育了中国草根经济原生发展的珍贵样本。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南海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坐拥“亿年山川、万年文化、千年水脉、百年工业”的南海,最近几年在城、产、人、文各领域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实景画”越来越清晰可感——
在南海,创新源泉不断奔涌。以创新加速,促增长提质。由“制造时代”向“智造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汇聚起经济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迄今,南海拥有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33个高端科创平台,院士工作室3家、中外院士项目33个。
在南海,新质动能不断增强。南海始终坚守制造业立区不动摇,坚持优化传统产业“存量”,扩大新兴产业“增量”,强化金融科技“变量”,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金融科技“双翼展翅”。
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2个、超200亿元产业集群1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59家,制造业隐形冠军1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3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在南海,人文魅力不断展现。坚持“做年轻人喜欢的事”,让青春之力与传统文化热情碰撞,在人们心中,南海不再只是一个能赚钱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文化、有品位、有活力的地方。
在南海,城市活力不断迸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南海坚持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在中流击水的航船上,每个南海人都是“活力因子”,千万个“活力因子”奋进奔腾、共同律动。
回望过去,同舟共济、弄潮搏击,奋进的主旋律荡气回肠。
二
奋斗的城市永远年轻,奔跑的城市永葆活力。从“南海制造”到“南海智造”,创新创造汇聚起激发经济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
9月20日,《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在这份重量级的研究报告中,南海区一举夺得“四料榜眼”——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中均位居第二,稳居全国县域发展的领跑梯队。
荣誉的背后是南海区持续全力以赴拼经济,坚持“制造当家、向新而行”积攒的强劲实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作为全国知名制造业强区的南海区,多年来持续推动产业向新的实践,以实干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8年,南海为突破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大而不新”的瓶颈,首度提出构建“两高三新”现代产业体系,即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
2019年,“新型生物医药产业”也被新增纳入,“两高三新”逐步完善为“两高四新”。2022年,“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占GDP比重近40%,成为撑起南海经济大厦的“四梁八柱”。
2024年,南海区又在“两高四新”的基础上,新增“高水平农业”,确立了“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导向,协同推动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这一举措不仅源于对全省头号工程——“百千万工程”的积极响应,更是南海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风雨兼程,辛勤耕耘,终得累累硕果。
如今,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南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氢能产业为例,南海已形成了集“制储运加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齐备燃料电池及系统8大关键零部件,已汇聚各类企业和机构超150家,计划投资规模超600亿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超千亿元。
新产业显“质”感,老产业发“新芽”。
传统产业是南海最厚实的“家底”。南海现有工业企业超5万家,年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2个、超200亿元产业集群16个。其中传统产业仍占据相当比重。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南海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也是培育“三高四新”产业的助推器。早在2022年,南海就发出“动员令”,全面支持加快推进12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过两年多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华丽转身。
用科技创新驱动城市未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布局。
在南海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面对传统产业所面临的“天花板”,南海推动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共生,目前已汇聚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33个高端科创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另一方面,面向未来产业的布局,除了科技赋新,更改变了以往的土地供应模式,强化顶层规划,划定工业用地红线,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三高四新”产业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持。
天下事,非新无以为进。惟有创新,才能创造奇迹。未来已来,奔赴荣光,推动高质量发展,南海有基础有底气有能力。
三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民生改善驰而不息,南海温度始终如一。这是温暖厚重的幸福底色——
南海的幸福“底气”来自哪里?
是悠久的历史、殷实的家底、包容的文化,是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还有更稳定的工作、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今年7月至9月,就业季,全国1179万的高校毕业生总量创历史新高。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9月25日,南海区“万企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校地”双向奔赴,护航就业之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有收入,生活才有奔头,城市才更有活力。南海持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实施高质量就业行动,落实“稳就业16条”,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2023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超3.3万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财政支出近七成用于改善民生。南海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6348元提升至2023年的6959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673元提升至48426元。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怎样才能让群众就诊更方便?”……百姓急盼的“民声”,成了南海民生工作的指向标。
教育是民生之基。活力南海,美好教育。从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到国家级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到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对教育的重视及持续增长的投入,让南海逐渐成为教育强国的区域标杆。2023年,南海新增公办学位1.9万个,高考各项指标达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水平。
医疗是民生之需。2013年,南海开始搭建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如今,南海已完善“15分钟就医圈”和分级诊疗,实现“三级医院半小时服务圈”全覆盖,东西部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区域、群体差距不断缩小,健康南海品牌响亮。
幸福南海,烟火百味。回眸75年峥嵘岁月,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南海打通物理衔接,形成城轨、高铁、地铁、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以及河港、陆港、空港“三港合一”的开放格局;贯通生活连接,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以“公建国营”“托管运营”等改革提高养老质量,职业教育、艺体教育多点开花。
三级公立医院增至7家,建成公办托育机构9家,农贸市场升级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停车泊位2.7万个,新建城市公园15个,佛山地铁3号线在建段开通运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继续提高……聚焦“一老一小、青壮年”,南海的基本民生底线兜得更牢,全龄友好型城市逐渐成型。
站在时间的节点驻足回望,保障和改善民生,南海既有实打实的举措和投入,也有一体化的布局和创新。随着一体推进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高水平医疗卫生体系等建设,南海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75年来,南海的城市面貌变了,但奋进的方向没变;生活方式变了,但幸福的真谛没变;发展的方式变了,但为民的初心没变。
回望,是一种致敬。每一次回望,都是为积蓄力量再出发;每一次回望,都是为列队扬帆再启航。
拥抱新时代,共筑新梦想。南海,活力之城,风华正茂!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付艳霞李丹丹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