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 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五金小镇“氢”装出发

■丹灶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全力打造“中国氢都科创丹灶”。图为丹灶仙湖氢谷。

■丹灶提升五金企业内驱力。图为诺米家居衣柜收纳五金。

■丹灶打造“龙超”文化IP。图为丹灶镇“金沙户外杯”单人龙舟赛。

■仙湖实验室吸引了大量高端科研人员。
地处佛山市南海区西部的丹灶,面积143平方公里,是佛山制造业的“潜力股”,是佛北战新产业园的核心区,也是南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在最新公布的全国镇域经济500强中,丹灶从72位跃升至36位,创历史最好名次;南海打造3个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氢能和氢氨融合装备制造、智能应急安全两个产业集群的主战场在丹灶;集聚国家电投氢能、康明斯恩泽、徐工集团、星源材质、百事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全镇顶尖人才项目达到26个、科创项目超180个……随着丹灶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入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氢都科创丹灶”,政策利好叠加资源禀赋,撬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镇域样板”已初现峥嵘。
转型升级
五金产业向优势“赛道”进击
不久前,丹灶钧和五金智谷项目动工,将打造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的金属表面处理产业园区,引导五金企业集聚发展。这意味着,丹灶五金转型升级迎来了里程碑时刻。
丹灶五金产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1962年,南海“五金之父”徐才在南沙大队兴办了第一家社办五金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丹灶逐渐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小五金生产基地,从小配件发展为大产业。2004年,丹灶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称号。
目前,丹灶五金企业已突破9400家,从业人口超10万人,2023年五金规上企业产值368.7亿元,占全镇规上企业产值76%。而良好的五金产业基础,也为丹灶近年大力发展氢能、智能应急安全等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随着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加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五金产业走到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丹灶五金产业集群作为广东省9个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之一,肩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产业转型探路的重要使命。
60余年的积累奠定了丹灶坚实的产业基础,时代发展的浪潮锤炼出丹灶强健的产业“筋骨”。站在再次实现赶超跨越的重要节点,丹灶围绕提升五金企业内驱力、建强高端产业配套、招引培育龙头企业等核心议题,努力寻求一条立足本土、行稳致远的转型之路。
近年来,丹灶聚焦出海赋能、空间赋能、科技赋能、人才赋能、资金赋能和集群赋能六个方面,持续推动五金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老树开新花”的生动局面。而丹灶五金也从“传统”走向“前沿”,从“小而散”走向“大而优”,吸引了中科宿达、苏柏瑞、伊卡特、虹维科技等先进制造企业落户丹灶,诞生了智鑫隆科技、峰华卓立科技、中鹏新能科技等一批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
新兴力量
两大“千亿集群”迅猛崛起
在丹灶仙湖,有不少市民游客骑着氢能共享助力两轮车绕湖游玩,还有氢能游船泛舟湖上,不时还能看到氢能公交穿梭往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氢生活”在丹灶从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
早在2009年,丹灶就敏锐感知,且已先行一步、抢先布局,引进了第一家氢能相关企业。2017年,丹灶建成全国首个全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2018年起,在仙湖氢谷的强势带动下,超过150家氢能企业和机构在丹灶落户。2022年,以丹灶为主阵地的南海氢能产业集群入围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队”,是佛山唯一、全省首批五个之一。
不断跃升的,还有丹灶在国家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在2023年,南海区获授“中国氢能产业之都”,作为南海氢能产业主阵地的丹灶“功不可没”。
经过15年的发展,丹灶集聚了国家电投氢能、康明斯恩泽、广东清能、广东爱德曼、佛山攀业、鸿基创能、环华氢能、广东济平、优社动力等一批氢能领域行业龙头,并形成了涵盖八大部件、六大环节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
南海首个氢能百亿央企项目——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一期在丹灶启动建设,加速推进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核心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国内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生产基地,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PEM制氢设备制造基地在丹灶投产;清能、济平、国电投、鸿基创能等丹灶企业深度参与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丹灶氢能产业在不断“刷新”外界认知。
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既是南海“三高四新”现代产业的重要一环,又能为陶瓷、铝型材、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提供新路径。南海提出打造三个新的千亿产业集群,其中氢能和氢氨融合装备制造、智能安全应急两个产业集群的主战场在丹灶。面对产业发展新机遇,丹灶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储能、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快速集聚、加速崛起,冲刺两大千亿产业集群。
不断“进阶”
城市更新步伐提速城市魅力逐步彰显
车间开足马力、工地热火朝天、实验室活力涌流……创新与发展的情节,每天都在丹灶上演。
依托仙湖实验室等科创平台的集聚效应,丹灶已连续两届举办高规格的仙湖科技大会,累计引入院士项目25个,科创项目180个,规上企业R&D占比达到6.09%。2023年引入超亿元项目30个,投资总额超316亿元,星源材质、清溢光电、湾区智造园、鼎菱跨境电商华南区域总部等项目相继落地。
随着产业加速集聚、优质项目纷至而来、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各类人才落户和扎根,丹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工业立镇”迈向“制造业强镇”,丹灶清醒地意识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改。去年底,丹灶以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举办城市发展大会,发布“中国氢都科创丹灶”城市总体定位,按照“三轴四核、三片四脉”规划思路优化镇域布局,通过“一芯四组团,U环联丹金”做强城市核心,制定城市高质量发展“1+5”政策体系,启动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提速城市更新步伐。
经过多年来持续努力,丹灶的城区商业配套愈发成熟、消费供给更加丰富、商业氛围更加活跃。星级酒店、保利商旅等高端商业配套纷至沓来,更为丹灶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今年上半年,全镇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97.2%;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高于全区15.1个百分点。春节期间,全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89%,五一、端午部分民宿、酒店入住率达100%。
城市品质品貌的提升还远不止于此。2023年,在畅行、美居、悠享、惠民、乐业五大工程引领下,丹灶新建污水管网75公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12条;完成市政广场、商业大道片区老旧小区改造,11个农贸市场完成升改;新增停车位860个……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落地,让市民生活更方便、安全、舒适,也给城市面貌带来巨大变化。
相向奔赴
吸引“三家一青”打造人才聚集地
“作为科创小镇,丹灶不仅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宜居的生活环境,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黄思源是南海区引进的人才,在考虑就业前景、生活环境等因素后,他选择了丹灶。目前在佛山仙湖实验室担任绿氢绿氨中心工程师,主要负责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人才的选择,是一个城市吸引力的最好印证。目前,丹灶已有26个顶尖人才项目,各类人才有1000多名,成为佛山顶尖人才项目和科研资源密度最高的镇街之一。而丹灶镇仙湖片区更是佛山“博士浓度”最高的社区。自2019年底成立以来,仙湖实验室已吸引近200名在职人员进驻,其中近90%为研究生以上学历,过半数是博士研究生。
近几年,丹灶持续下沉项目、资金、人才,完善文旅配套,打造“三生融合”空间,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青年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城市活力越来越高,有力提升了丹灶对“三家一青”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友好度,也让“三家一青”在丹灶能放手打拼、放胆去闯、放情逐梦。
以“氢谷之声”仙湖喷泉音乐会打造年轻潮流文化大舞台,解锁潮流的生活方式;启动“信丹灶·知行计划”,邀请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进校园“开课”,推动教育提速提质发展;打造“龙超”文化IP,让龙舟成为丹灶发展人文经济的关键抓手、展示民俗文化的靓丽名片、链接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丹灶正聚焦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青年人才等群体,积极探索科创、文创和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有定力、有实力、有潜力、有魅力、有活力、有战斗力的高质量发展新丹灶。
如今,丹灶产业的实力、城市的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属性,正随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更多地“被看见”。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时然 通讯员张柏林容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