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 打造“网红之城” 书写人文经济新答卷

■大沥积极发展人文经济,以“人文”兴城。
9月20日,《2024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发布。大沥居全国第12名,已连续三年稳居佛山市第2位,并实现连续四年排名提升。这份喜人的“成绩单”,来自大沥这些年的奋力作答。当中的一份答卷尤为引人瞩目——发展人文经济,以“人文”兴城。
在高质量发展路上,大沥一直奋力探索前行。南海提出要把人文经济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持续用文化塑造城市、拉动产业、凝聚人口、激活镇村。作为经济重镇的大沥积极响应。无论是“爆改”一批批美学空间,还是引入一个个优质项目,都让人能从中读懂身为“网红之城”的中心大沥,如何奋力书写“人文经济”的新答卷。
解码
以美学赋能发展的“网红之城”
“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一座舒适宜居、别具一格的现代城市,一定有自己城市的内涵和美学特色。”南海区委常委、大沥镇委书记岑灼雄曾多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近年来,大沥提出要打造“网红之城”,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整合各方资源、激活基层动力,依托地方文化特点,把众多的旧空间盘活,“爆改”成为“新网红”。
如盐步老龙1432项目,以老龙文化为魂,通过打造“一涌两街五园十三景”,活化百里芳华示范区,呈现出一个城产人文融合的标杆文旅创意产业项目。满载大沥人集体记忆的兴隆街,也将被改造成为“听老店故事+看青年创意+玩民俗庆典+聚社群营造”的“有故事的创意文化发生地”,营建开放式街区。
与此同时,大沥也在对城市空间进行精心雕琢。截至目前,全镇共计建设完成15个桥下空间项目,已完工中轴公园一期及示范区、滨江公园示范区等8个公园,九龙公园、中轴二期、滨江二期、雅瑶湿地公园等项目也预计今年完工。未来,它们将共同成为大沥的城市门面担当。
这些改造成果,让城市绽放出更大的活力,也为文旅产业、人文经济提供发展新空间。大沥不仅打造聚焦周围群众、周末消费、周边产品的“三周”城市微文旅模式,如今,又推出了打造演艺新高地行动计划,力争在2026年内完成湾区演艺新高地“大沥站”的全方位建设,塑造全新的美“沥”、活“沥”城市形象,将大沥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玩的活力之城。
实践
人文力量撬动产业发展新天地
在镇域经济领域,大沥在中国已经创造了多个“第一”,已连续多年上榜全国百强镇并位居前列。深厚的经济实力,就是大沥以文化为抓手打造“网红之城”的底气来源。
文化不仅助力城市营商环境的塑造,更能进一步汇聚消费人气、加速聚集商气、推动发展提气,从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如今,大沥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同时鲜明的人文特色又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新经济业态不断涌现。
9月19日,大沥文体中心开工建设,乐运体育签约项目运营,打造该公司的“大湾区首店”。而在该项目不远处,大沥镇还引入鹿尔花园大湾区首店项目,通过“公园+商业”模式,打造成一站式微度假目的地、户外生活美学空间。
一周之内引入两家文旅“首店”,也反映出大沥如今新的发展思路——用文化提升经济活动的附加值、激活创造力、提升发展品质,为地方产业打开新天地,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
工展贸一体、文商旅融合的新格局、新业态不断在大沥涌现:黄岐钢瓶厂将打造为“广佛·印巷”主题场景商业街区,成为时尚创意潮文化聚集地;江西仓将改造成沿江路时代美食广场;南克树脂厂将打造为羊城创意产业园……
在载体纷纷“上线”的同时,大沥还以各类文化活动为契机,巧妙地将线上线下的“流量”,转化为长期城市产业发展环境的“增量”。这些年,大沥策划举办“网红之城中心大沥”灯湖中轴音乐季系列活动等,通过“文化+城市+产业”的模式,串联购物、美食、音乐等多领域。同时,这些“潮玩”文化活动也为灯湖中轴长期发展引流、聚流带来“神助攻”,提升灯湖中轴在大湾区影响力、辐射力。
作答
凝聚发展动力共筑“中心大沥”
可以说,大沥这座“网红之城”,正成为越来越多人青睐的追梦“始发站”。对于大沥来说,推动人文经济的发展,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为镇街赢得发展优势的突破点。
“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大沥的人文经济学,正是以“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为立足点。它努力给予企业和个人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机会,在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做好规划配套,在精细雕琢中让城市人才吸引力“升温”。
汇聚人气的专业市场是大沥的一块招牌。近年来,大沥推动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打造“工展贸”一体产业新形态,成为财气、才气和人气汇聚的商贸强镇、产业强镇。如环球水产市场改造项目将实现以水产品展销展示、水文化特色休闲等为特色的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大沥镇还坚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全力破解土地碎片化、零散化、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持续释放优质产业空间。
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浪潮中,大沥正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奋力塑造新的追梦空间、打造新的潮流生活,讲好新的大沥故事,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作出“中心大沥”新贡献。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翠贞通讯员阎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