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强降雨不断 北方高温持续发展
今年夏季气候形势到底如何?
6月9日以来华北东南部、黄淮等地出现高温天气过程,河北、山东、天津等地共有42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极端高温阈值,8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数据显示,2024年5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5.98摄氏度,比20世纪的同期平均气温高1.18摄氏度。
与此同时,南方多地遭受持续性较强降水天气过程,自6月9日以来,江南、华南、云南、贵州以及华北中东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
进入夏季,各种天气的变化仿佛更加剧烈。今年夏天极端高温和降水会不会更加频繁?气候形势到底如何?
降雨不断
广东平均降水量是全国近五倍
南方多地今年以来遭遇了多轮降雨。1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今年以来的国家站降水量排名,截至15日,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是248.9毫米,平均降水量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湖南。
其中,广东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170.1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量的近五倍。
据广东气象监测,16日9时到17日9时,广东有12个镇街录得超过250毫米的特大暴雨,有43个镇街录得100毫米~250毫米的大暴雨,有142个镇街录得50毫米~100毫米的暴雨,有339个镇街录得25毫米~50毫米的大雨。
各市雨量最大的镇街有:梅州平远县泗水镇363.1毫米、汕尾海丰县梅陇镇252.9毫米、清远连州市大路边镇199.6毫米、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191.3毫米、惠州惠东县铁涌镇166.7毫米。
防范降雨叠加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介绍,本次南方强降水过程主要是由于西南季风活跃,带来大量水汽和较好的热力条件;此外,东北冷涡携带的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相遇后形成低层切变线,引发降水。降水系统高空槽明显、低层急流较强,动力、热力、水汽条件较好,因此雨强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局地伴有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需关注局地降水极端性。
中央气象台预计,由于雨带在浙江、福建、江西交界处停留时间较长,江西东部、福建西部和北部、浙江南部、广西北部、湖南西南部、广东中部和西北部等地发生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高,杨舒楠提示,上述地区需要关注局地短时强降水影响,防范叠加效应造成的次生灾害。
此外,江西东部、福建西部和北部、广西北部、广东中北部等地中小河流有超过警戒水位气象风险,其中,福建北部、浙江西南部局地中小河流有超保或超历史水位的气象风险。杨舒楠提示,公众应尽量避免前往河谷、山区等地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
广东气象台预计,18日至19日,副高西伸过程中不稳定,仍有高空槽从广西上滑到粤北一带,粤北、粤西大部处于高空槽前,低层有低空急流和风速辐合,高层辐散,且热力和不稳定层结条件较好,水汽丰富,容易触发对流;展望20日以后,副高西伸北抬,全省大部雨势减弱,阳光伴阵雨,气温升高。
未来两天,广东雷雨天气仍较多,雷雨时伴有8级左右大风和雷电,各地天气趋炎热,部分市县有35℃~36℃高温。
夏季降水是否会持续偏多?
今年4月华南前汛期开启后,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华南区域4月4日至6月11日累计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夏季降水是否会持续偏多?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6月至8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专家表示,今夏气候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副高外围水汽输送条件好,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的可能性大。此外,我国气候异常还会受到其他海区(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温变化,以及积雪、极冰等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未来夏季的演变及其气候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高温持续
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将再度发展
近期,黄淮、江淮、湖北、陕西、新疆南疆盆地等地高温天气仍在持续,部分地区高温37℃以上,局地40℃以上。预计,18日至19日,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将再度发展。
数据显示,全国区域高温天气过程首次发生时间以每10年2.5天的速率在提前。1981年至1990年,每年高温天气过程平均最早发生在6月24日,2023年则提前到了5月28日,比常年偏早16天。同时,全国区域高温过程累计日数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8天,高温的平均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今年夏季高温过程多,持续的高温天气频繁,预计长江流域的高温强度低于2022年。”郑志海说,今年高温天气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6月主要是华北、黄淮等地高温日数多、强度强,盛夏(7月至8月)则主要在江南、华南等地。
延伸阅读
“硬防晒”渐成标配撬动夏日消费
“新蓝海”
手持遮阳伞、身着防晒服、面带“脸基尼”,再搭配一副墨镜……入夏以来,各地气温不断升高,在街头户外,“硬防晒”产品正成为年轻人的出行标配。
防晒产品正迎来自己的“主场时刻”。在线上线下,防晒衣、防晒口罩、冰袖、遮阳伞等商品持续热销。
5月以来,天猫服饰防晒服成交同比增长90%以上,太阳眼镜增长50%以上。在618开卖首日,蕉内“凉皮”、蕉下“冰丝”、sinsin“冰皮”等防晒衣成为热销单品。
“除了防晒系数,还要看够不够轻薄透气、防不防水、耐不耐脏。”平时喜欢露营、钓鱼等户外运动的90后王先生说。
消费需求的精细化,正在催生更多元化的防晒产品。
凉感、速干、导湿、防晒、UPF50+……在“清凉科技”的加持下,更个性化、更注重体感的防晒产品等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细分防晒场景正不断涌现出爆款。
5月份,蕉内防晒衣销售额环比增长97.2%。“我们推出全新升级的第三代凉皮防晒系列,相比上一代有更强防晒力、更持久凉感、更轻盈透气,能够满足消费者通勤、运动、户外等多场景的防晒需求。”蕉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做完医美的人,脸部需要补水、避免日晒。”蕉下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推出了一款适用医美场景的面罩,在电商平台上架后很快就卖到脱销。
“我们防晒口罩一天的产能是两万多个,工厂一直在生产,货做出来就发完了。”
在浙江义乌,“防晒经济”同样热气腾腾。
来自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数据显示,相较2023年同期,今年销售防晒用品商户增加了近40%,“脸基尼”、冰袖、防晒口罩等产品呈现产销两旺态势。
随着市场需求、产品品类不断增长,“防晒经济”也吸引了传统服饰品牌入局,让“清凉”赛道的热度进一步升温。据艾瑞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防晒服配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75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可达958亿元。
行业人士认为,伴随着消费者防晒意识的提升,轻量化户外活动的兴起,中国防晒服配市场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
30字防暑口诀
01暴晒别出门
为避免中暑,老年人10时至15时减少出门,户外活动选择在阴凉处进行。
02外出要打伞
老年人外出最好有家人陪伴,提前准备好遮阳伞、帽子、扇子、毛巾等,出远门要带上“十滴水”“仁丹”等急救防暑药,以备不测。
03不渴也喝水
高温天气下,“三高”患者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不渴时也要常补水,一日三餐都配点稀饭或汤。
04温度别极端
出门前提前10分钟关空调,回到家不要将空调温度调太低,确保室内与外界温度有一个缓冲期,避免一冷一热使人体血管尤其是脑血管反复收缩发生意外。
05饮食加点苦
除了多吃芹菜、百合、西红柿、黄瓜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还要适当吃点苦瓜、龟苓膏等苦味食物,有助利尿祛湿、消炎退热。
06大汗后当心
有过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家属要时时观察其表现,一旦出现头晕、心慌、全身无力、大汗后抽搐等症状,就要警惕中暑;出现头晕、头痛、半边肢体发麻、全身疲乏无力等,则可能是“热中风”前兆,这两种情况均要及时送医抢救。
(综合新华网、光明网、央广网、人民网)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