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馨槐阁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刘庆峰:
同玉石“对话” 方寸间雕琢万千世界
■刘庆峰(左一)希望把玉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刘庆峰
出生年月:1973年5月
职务:佛山市馨槐阁艺术文化有
限公司艺术总监
工匠感言:把品质做到极致,把工
艺的生命力唤醒
工/匠/印/记/
此情只为玉石痴,终身学习志不移。从事雕刻行业32年,他从学徒做起,一步步成长为中国高级技师、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州玉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16次获国家级大赛金奖,多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他不吝授徒,23年间培育出高级工艺美术师5人、高级技师1人、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人。
暖黄的灯光下,他右手三指捏起一支锣机(玉雕工具),随着金刚砂针在材料上游走和停顿,一件玉雕作品逐渐成型。在馨槐阁工作室,这样的画面已上演成千上万次。从学徒成长为大城工匠,他一干就是三十余载。他就是佛山市馨槐阁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刘庆峰。
琢玉,如做人。坚信“玉石”可镂,刘庆峰在创作中,与玉石“对话”,把文化、创新、专注等匠心精神传递给同行。把传承、发展玉石雕刻技艺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诠释着新时代“大城工匠”风采。
十年磨一剑展现玉石之美
“从千禧年到今年9月,我已在平洲度过了23个春秋。”2000年,出生于“中国雕刻之乡”福建莆田的刘庆峰跟随同村的师兄弟,攥着数十元的路费,搭乘乡村大巴,来到佛山平洲,在一间小作坊开始了玉雕生涯。
对于雕刻来讲,木雕和玉雕技艺多有融会贯通之处,不同的是一些雕刻手法和材料的使用。虽然有扎实的雕刻功底和不俗的审美能力,刘庆峰仍不敢懈怠。
从业之初,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雕刻同一个样式,一天上千次的雕琢,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工具将手磨出茧子、磨破皮是家常便饭。“在不断重复中加深对材料的认识以及对技艺的积累,是必经之路。”回忆过往,刘庆峰感触颇深。
“想达到艺术的标准,技术必须跟得上。”刘庆峰是典型的硬功实力派。从业多年来,他每天都要“和石头对话”。从翡翠到黄龙玉,从金丝玉到泥石,无论是玉石色彩的把握还是对材质的熟悉,刘庆峰都已攒下深厚经验。
玉雕行业有一句话:“太聪明的,太笨的,往往都做不来。”相比其他人,刘庆峰更能耐得住雕刻的枯燥,创作也更有灵气。
常有人欣赏刘庆峰作品时,会发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感触。当别人还在雕刻传统的佛像、生肖等题材时,刘庆峰开始把一块块玉料与古诗词或生活趣事结合,运用其最擅长的俏色技法,雕刻出《战疫》《海上明月共潮生》《岭南佳果》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作品。即使隔着厚厚的玻璃,作品《海上明月共潮生》也能让观者感到光风霁月的意境、人物的神韵及俏色技法的绝妙。
“作为现代艺术从业者,既要有迎合市场潮流的敏锐度,又要有追求艺术表达的坚持。”他说,每一块玉石都没有废料,只要用心去观察和体悟,“腐朽”就能变神奇,展现出独一无二的美。
刘庆峰工于俏色,在传统题材上雕出新意,作品巧夺天工,入录《中国玉雕名家技巧丛书:刘庆峰翘色技巧谈》,成为现代玉雕工匠俏色技巧入门必修课。
以艺术播种助推玉雕产业发展
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多年后,刘庆峰的“粉丝”逐渐多了起来,专程从各地来到南海购买他作品的收藏家越来越多。但他认为,他们这一代的玉雕师,更应该扮演好时代承接者的角色。
刘庆峰说,玉雕师一旦过了40岁,身体和眼睛都大不如前,在机器制造大量取缔手工制造的冲击下,许多人几乎不大动手。
“受时代因素等影响,我们这一代可塑性要差许多,不如稳固好上一代传下的技艺,扎扎实实传承给下一代,提升他们未来的可能性。”刘庆峰并不吝啬将其拿手的俏色技巧传授给徒弟,但凡有同行登门取经,他也乐于交流,希望通过代代相传、相互学习,让玉雕行业永葆生命力。
在日常授课中,刘庆峰还着重培养徒弟们树立工匠精神,要求他们对待每一个作品都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当今社会,年轻人能抵挡外界诱惑的实在太少了。”
扎根平洲23年,刘庆峰为平洲玉雕产业培育出高级工艺美术师5人、高级技师1人、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人。谈到未来,他表示,让俏色雕刻技艺走进校园是他的另一个梦想,将他的工作室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一些美院的学生,都可以到我这里来实习。让更多学生和年轻人了解玉雕文化、爱上玉雕,才能让‘天下玉、平洲器’品牌更加响亮。”
“我很庆幸,一直从事的都是兴趣所在。”刘庆峰说,“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认真、坚持做好自己喜欢的事。”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郑慧苗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