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天气降温剧烈,健康防护牢记这些注意事项
避免室外剧烈运动 饮食应适当进补
近期,受寒潮和冷空气影响,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工作?天冷了,吃点啥有助抗寒?一起来看看。
健康防护
三类人群要重点防护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出,寒潮可能带来健康风险,不同重点人群需根据寒潮特点针对性做好防护措施。
防护指南明确,有三类人群需要重点做好寒潮天气下健康防护,包括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户外作业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寒潮预警信号分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针对蓝色、黄色预警信号,指南明确通用的防护建议有做好房屋保暖检查及保暖用品储备;关注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感染,及时接种疫苗;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适时通风换气;使用取暖设备时,避免发生烫伤和煤气中毒等意外事故;出入温暖的室内时,注意温度的缓冲,不宜忽冷忽热;外出时避免意外伤害及事故发生;避免进行剧烈的户外体力活动等。
针对橙色、红色预警信号,指南明确这两种信号下均不宜长时间户外逗留,要加强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
重点关注心血管健康
专家提示,冬季气候寒冷,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普遍增加,在持续低温、雨雪和大风天气下更容易发病,公众要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
为什么低温环境下心血管更容易出问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周晓明介绍,由于冬季的室内外温差较大,导致人体血管快速收缩以及舒张,而且低温下人体为了维持体温,会收缩外周血管,心脏泵血的负担增加,进而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回心血量,这些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是比较严重的考验。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提示,清晨快节奏苏醒、低温下的户外活动、泡澡或蒸桑拿过久等情况,都容易成为心血管的“高危时刻”。
专家建议,早上苏醒后,不要立即起床,先平躺简单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3至5分钟后再起床活动,不要立刻打开窗户吹冷风或用冷水洗漱。
此外,低温环境下进行户外运动也容易给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风险。长时间的低温暴露可能导致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寒冷还可能刺激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寒冷天气中,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周晓明说,虽然“猫冬”可以避免过冷的天气带来的血压变化,但是久坐不动也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适当的运动可以保持心血管的良好状态,公众在运动时要做好保暖,避免突然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随着冬季寒潮来袭,一系列呼吸道疾病高发,心血管急性事件及其相关不良预后频发。”周晓明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当及时做好血压和心率,甚至是血氧的监测,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尿少、下肢水肿等情况,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饮食建议
适当进补驱寒保暖
天冷了,吃点啥有助抗寒?专家建议,天气寒冷,顺应“闭藏”的规律,适当进补,强身益气,驱寒保暖。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张克明说,天寒地冻,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环境转变而变换。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建议多食一些温热性味的食物,补充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适量的脂肪,如羊肉、牛肉、虾、有鳞淡水鱼、牛奶、鸡蛋、黄豆芽、韭菜、黑豆、大豆等,可健脾和胃、强身驱寒。
张克明说,在增加温热食物的同时,也要注意平衡膳食,避免出现体内“积热”症状,因此建议配一些“凉性”的食物,如冬笋、莲藕、萝卜、百合等,这样就可以调节性味,调和饮食。
冬季,除了增加热量驱寒外,还应适量运动,提高新陈代谢,预防肌肉衰减,还可以愉悦身心。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瑜伽等运动,天气好,可以到户外跑步、骑车等。冬季不建议夜跑,以免损伤体内的阳气。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