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能越发吃香,战新产业越加凸显,聚才能力更加强劲……
从新选之“匠”看南海之“变”
工匠精神,正在南海大地激荡。
随着30位2023年南海“大城工匠”表彰名单的公布、大城工匠系列报道和线上活动的推出,南海再次掀起讨论和点赞大城工匠的热潮。从今年11月发出“举匠令”开始,这种热度已经持续40多天,学匠育匠之风已吹遍这座城市的各个领域。
从新一批30位大城工匠中,我们看到了高质量发展理念在南海的落地,看到了新质生产力背后的人才支撑:一批掌握机器人、互联网、3D打印等技能的数字工匠群体正在崛起,超过三分之二的工匠来自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型生物医药产业等“两高四新”领域。
无论是制造业当家,还是产业振兴,都必须以匠心为本。通过这次评选,南海向全社会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南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工匠人才。
■看到技能之变呼唤数字智造人才
匠心聚,则百业兴。
从这一次的表彰名单可看出,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逐渐进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大城工匠的技能特质,正从“熟能生巧、巧能生精”转变为“技术赋能、数字融合”。
数字经济的大潮已经呼啸而至,此次评选以“智造当家,活力匠心”为主题,展现出南海对新时代数字工匠的呼唤。
“南海目前的产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发现更多数字技能人才,为南海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配套的人才支持。”在评审前的一次专家碰头会上,主办方表示,今年南海“大城工匠”表彰活动将评审标准向数智工匠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倾斜。
技术赋能、数字融合,正成为新时代工匠的技能新特质。可以说,2023年南海“大城工匠”的评选,是南海站在新时代数字经济的风口上,对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数字人才的呼唤。
本批入选的工匠中,不少是数字工匠人才。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方案规划部总监林泽钦正是其中之一,他开发的智能装备应用于陶瓷卫浴、3C电子、半导体、机械工程、通信等产业领域,累计应用工业机器人装备超过1000台套。
“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要为这个产业发展培育更多生力军,大家齐心协力,将这一产业发展成南海区智能制造升级的重要名片。”林泽钦说。
无独有偶,此次入选的广东辰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易朝刚,从上世纪90年代接触数字技术以来,一直致力于“开放环境下数据可信及隐私保护”研究。他带领团队构建了博流中文分布式多模数据库、博流操作系统、博流中文编程语言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为全国企事业单位的数字化建设夯实安全可控根基。佛山市城管培训学习系统、佛山12345智慧案件分析平台、辰宜智慧实训考试平台……由易朝刚领衔开发的各类数字安全与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已经悄然融入佛山市民的日常生活。
数字人才队伍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的引导在其中至关重要。2023年南海“大城工匠”表彰活动更是其中的一个风向标。
聚焦数字工匠人才,对南海有怎样的意义?从宏观环境来看,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数字人才缺口达到2500万到3000万。从南海现实来看,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拥有制造业企业约4.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4300多家,为数字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的实体支撑。同时,南海的传统产业也急需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寻求发展的新空间。
“数字经济已无处不在,工匠培育是致胜之道。”在南海区区长王勇看来,制造业是南海过去、现在,也是未来所系,“崇尚实业、尊重工匠”是南海应有的标签。
基于此,南海正高位谋划,引培并举打造数字人才聚集高地。10月30日,南海区数字经济工匠种子计划方案发布。12月6日,“数字南海工匠摇篮”系列赛事启动,南海以四大项目共计35场赛事选拔、引育数字经济匠才。
在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首席专家、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学院常聘教授王勇看来,今年南海“大城工匠”评选聚焦数字人才,是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的表现,“一座城市要发展,还是要靠产业的优势。要打造智造强区,一定离不开数字化作支撑,无论是‘大城工匠’表彰活动,还是‘数字经济工匠种子计划’,都与南海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一致。”
■看到产业之变“两高四新”人才占多数
产业振兴,匠心为本。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强调“新”与“质”两方面。“新”,更多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质”则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关键要素。
面对全球科技变革,南海正以“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撑起制造业当家的“四梁八柱”,带动战新产业强势崛起。南海此次甄选出的30名大城工匠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两高四新”产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一批匠人开始崭露头角。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工匠人才的支撑。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工匠人才都把创新作为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一批有专利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工匠群体正在南海崛起。
新一批大城工匠中,就有多人来自电子信息行业。比如,在“卡脖子”较为严重的半导体产业,此次就有广东汇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创始人冯宇翔、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徐亮入选。
3年前,曾在全球知名功率半导体公司工作的冯宇翔,选择来到南海创业逐梦。创业第一年,他带领团队申请超过400个专利,占中国功率半导体集成化相关专利的15%以上。成立两年,公司获得大湾区高价值专利金奖并受邀制定了4项国家标准,在创客中国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得赛区第一名,彰显南海高新企业的昂扬风貌。
近年来,南海切入半导体赛道,计划未来五年投入200亿元,十年内投入500亿元,实现“三年培育,五年集聚,十年跃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制造业重要基地和集聚区。
还有一些入选工匠,积极响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号召,并为此作出贡献。比如,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技术总工程师张帅君,获得授权专利23件,参与及主导的两个项目分别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她为海上风电行业研制了诸多新产品,并打破了国外在海洋平台关键设备的垄断,为行业国产化迈出了第一步。
在战略新兴产业崛起的同时,南海传统产业也没有停下前进步伐,它们逐浪数字蓝海,向智启航。一批从事传统产业智能化的工匠入选,可以窥见南海传统产业的智变之路。
广东领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何继贤所在的家具产业,是南海12个传统产业集群之一。为了研发大豆海绵床垫,何继贤测试的弹簧就耗费超万个,耗时大半年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新品在2019年获评“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近年来,领梦科技公司已经投入数千万元用于自动化,引入了2条全智能自动化床垫生产线、12组全自动弹簧生产线。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公司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勇于创新,已经成为南海工匠的共同标识。自2017年南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举匠令”以来,今年已是第四次面向全社会推选“大城工匠”,南海希望借此激励更多劳动者追求卓越、持续创新,不断续写南海制造新荣光。
(下转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