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破顽疾 连片改造促融合
南海推进连片改造示范区和“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桂城夏南片区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海逸新经济小镇。

■里水鲁岗村骑行驿站。

■丹灶建设“有为水道”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0年9月,《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获省委深改委正式印发,实验区建设工作在南海全面铺开。
承担城乡融合这一省级重点改革任务,南海被寄予厚望。
回望当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激情岁月,农村是南海改革开放、走向全球的起点。众多村级工业园的繁荣发展,为南海赚得第一桶金,成就了民营经济的腾飞。
但发展到今日,一个沉重的现实摆在面前:南海土地开发强度早已超过50%,远超国际警戒线。遍布全区的612个村级工业园更是因为长期低效、污染且安全隐患频现,严重制约了南海的高质量发展。
被赋予重任——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是南海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和使命。要完成这任务,当务之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对散布全区各地的村级工业园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土地高效产出。
南海考量
为高质量发展谋求新空间
根据《实施方案》,实验区建设目标是: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为新时代广东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经验示范。
为了支持这一改革,省委给南海提供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首批8类省级支持事项中,多项直接涉及最核心的土地问题;同时,《实施方案》明确,“允许直接复制省其他实验区已获批权限”,“优先支持实验区复制推广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广东课题,更是南海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命题。改革开放后,南海从农村起家,率先探索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改革的标兵。
高强度的土地开发,让南海既长出了蓬勃的草根经济,也留下了再开发、再发展的巨大难题。可以说,历史有多辉煌,包袱就有多沉重。全区有612个村级工业园,分布在全区280多个村居,是造成南海“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主要原因,不仅严重影响南海的城乡形态,也是南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瓶颈。
正因如此,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破解土地瓶颈问题,成为南海推动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于是,2020年,南海以时不我待、破釜沉舟的勇气,全力推动该项工作。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南海共拆除整理村级工业园4.4万亩,其中物理拆除1.8万亩,新建产业载体53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拆除整理3万亩的目标任务。目前,已累计拆除整理6.2万亩,其中累计物理拆除3.5万亩,累计建成载体1800万平方米。
村级工业园的腾挪归并,不仅让南海的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也加快了产业发展的步伐。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共引入超10亿元项目12个,计划投资总额382亿元,同比增长45%。此外,南海率先谋划推动城中村整体性升级改造,以夏北社区五个村为代表,全区已有25个城中村谋划实施整村改造,总面积3.1万亩。
这样的村改成绩,让很多人惊叹南海的战斗力,更是看到南海向困难发出挑战的勇气。
南海底气
力争两年总体完成村改任务
在南海的版图中,里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这里一半是海水,机遇如春潮涌动。作为广佛同城桥头堡,里水拥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雄厚的产业实力和优质的企业服务。
这里一半又是火焰,破局急如星火。一直以来,由于土地利用低效,产业形态低端,里水产业发展多年停滞不前,部分村居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村民们非常支持改造,因为不仅租金收益低,更重要的是园区破破烂烂,污水乱排,经常被大家投诉。”大冲社区党委书记梁伟流说,片区此前一直存在着零散乱等一系列问题,许多村民对大冲工业区的改造期待已久,都希望它换新颜,也焕发新的活力。
里水的困境就是南海的困境,里水的机遇也是南海的机遇。
要破解土地瓶颈,南海不得不面对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解决“无地可用”?二是如何保障“土地高质量使用”?
这两个问题,既与城乡居民利益息息相关,也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能量。为此,南海在改革中抓住这一要害,正着力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城乡用地、生态环境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构性调整。
行业散乱、效率低下、污染突出的村级工业园,不仅长期占用南海大量低效用地,也日益成为南海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梗阻”。
为此,南海提出,把村改作为推进实验区建设的“牛鼻子”,提升城市格局的“突破口”,系统解决制约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大手术”。
在不久前召开的佛山市村改总攻坚现场会上,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提出:要以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抓手,加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和乡村振兴、旧村居改造的结合,推动连片拆除改造,打造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新格局。
闫昊波表示,通过村改,南海得以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为新兴产业腾出空间,为新兴产业落地搭建载体平台,打开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佛山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作出更大贡献。
攻坚村级工业园改造,南海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计划用两年时间总体完成全区村改任务,确保村级工业园在2023年底前应拆应拆、应改尽改。
南海要改,是众望所归,怎么改,同样需要谋定而动。
作为五区当中村改拆除任务最重的区,南海有压力,但更多是动力。闫昊波谈到,南海要把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建设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实验区的重头戏,联合推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和连片改造示范区建设,提升城市颜值。
南海战法
创新探索连片改造模式
通过推进村改,解决“无地可用”的问题。那么,腾出来的土地,又如何保障“高质量使用”?南海的答案是:连片改造。
现如今,里水贤鲁岛鲁岗村成了广佛年轻人爱好打卡的胜地。其中,贤鲁岛河道上一座装修特别的建筑吸引着大家驻足。
这是一座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骑行驿站。驿站临水而建,环境优美,到岛上游玩的市民可以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品尝咖啡,还可以享受租借存放单车等服务。
不仅是贤鲁岛,桂城夏南一社区也同样让人耳目一新。走进该社区,龙船会改变了以往的旧外墙面,变身为中式古典风格建筑,外部装饰巨幅龙船壁画,配有风雨棚架与假山石等装饰,散发出浓郁的复古水乡味。
在一个个网红打卡点让城市焕发时尚新活力的背后,是南海通过下足“绣花”功夫,对每一寸土地的利用都进行“精打细算”。
事实上,保障土地的高效利用,不仅要改变空间地域,还要转变城乡形态。
“时至今日,土地利用碎片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布无序,已成为制约南海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瓶颈。”闫昊波表示,南海需要对国土空间来一次结构性大调整,推动城镇、农村、产业和生态合理分区、相对集聚、协调发展。
《实施方案》提到,南海将在7镇街选取城乡基础条件较好、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各类资源要素集聚的千灯湖片区、映月湖片区、文翰湖片区、九江镇滨江片区、环西樵山片区、丹灶镇一岛两湖十里片区、佛山西站枢纽新城片区、南国桃园片区、大沥中轴片区、里湖新城片区等区域作为示范片区,这十大示范片区占地面积244平方公里,约占南海总面积的23%。
推行十大示范片区连片,对于南海城乡融合征程上又是一场重大的考验。
一个超千亩的示范片区,一定不会仅仅是工厂、办公楼,必然是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空间。这十大示范片区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南海1076平方公里城乡环境融为一体。
建设十大示范片区,7镇街需要齐头并进,其意义不只在于各自内部,更在于各片区、各镇街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南海多年来的期望,如今迎来新的契机。
目前,南海正在搭建全地域升级的新框架,推动开发建设向城镇空间集中、乡村振兴向农业空间集中、生态维育向生态空间集中,彻底扭转高强度、低效率、碎片化的国土空间开发局面,实现“现代、乡愁、自然”的有机统一。
在此基础上,南海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借助村级工业园改造,南海正形成与过去不一样的空间聚集,成为集聚大湾区创新资源的新平台,这是南海提升城市吸引力的机会。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咬定“城乡融合”不放松的南海,正迎来重塑产业格局、城市形态和基层治理格局的春天。
案例直击
里水
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早在几年前,里水就引导村居集约农田,打造了南海花博园、万顷园艺世界、梦里水乡百花园等项目,逐渐发展成为规模与效益齐飞的现代观光农业项目。
尝到甜头的里水,近年来聚焦产业短板,创新探索以连片开发的模式打破困局,从根本上改善村居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优化城市功能。
2020年8月,里水镇梦里花田第一届插秧节在宏岗村举行,20个亲子家庭体验传统的插秧,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乡村风景。梦里花田是宏岗村集约的千亩农田,规划打造大型田园综合体。继宏岗村之后,贤僚村也集约了上千亩农田,拟打造为以现代农业观光为主的文旅综合体,既提升了农田的价值,也将大大优化村居环境。
曾经分布零散、效益低的农田,经集约后形成了一个个集现代花卉种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更成为“南有梦里水乡风情游,北有岭南农业大观园”两大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带的重要节点。
随着全域旅游小镇格局初步建成,各式业态也逐渐丰富了乡村体验感。仅在岭南农业大观园,游客就可以体验到原生态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别样的乡野趣味、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特色文化体验项目等。
现代农业连片开发推动了观光旅游发展,有效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联动发展。在第二产业方面,里水也通过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提升创出了特色模式,以四大千亩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项目领先全区各镇街。
里水镇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锦铭介绍,目前里水镇正着力打造“南有梦里水乡风情游,北有岭南农业大观园”南北两大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其中南部重点发展文创产业、水乡旅游及农业观光旅游,将其打造成具有城乡融合、文化创意、水乡风情的最美梦里水乡风景线;而贤鲁岛所在的北部则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集聚区、美丽乡村示范园,为全域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廖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