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扎实推进村居“厕所革命”
“方便”更方便 村居更宜居

■九江镇下西社区教育路北延线路口上的公厕外形典雅,与环境融为一体。(资料图片)

■西樵镇部分公共厕所配套母婴室。(资料图片)

深冬,走进南海各镇街村居,一场“厕所革命”正悄然进行。
“臭味没了,苍蝇少了”“村居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了”……村民一句句心里话,道出了“厕所革命”后的实际成效。
今年以来,南海将村居厕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村居厕改规范化、长效化,持续完善管护长效机制,全力补齐民生短板。据统计,2019年新建或改建村(居)公厕56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
如今,在南海广大村居,一个个干净卫生的新厕所不仅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改善了村居居住环境,也让越来越多的乡村颜值和内涵有了新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厕所革命改善村居环境
通过蜿蜒的村道,来到丹灶镇丹灶社区沙浦经济社前的休闲小广场,不少村民正在长廊里坐着闲聊。穿过狭长的走廊,一座崭新的公厕出现在眼前。
走进丹灶社区沙浦经济社内,只见一排排岭南风格古老建筑,周围古树屹立,一侧的池塘清澈见底,水面倒映着古建筑群和绿植,宛如一幅水墨画。“以前村里的‘公厕’是槽坑式的简易公厕,站在上面常常担心它突然断了,而且一靠近就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墙体也容易老化掉落。”村民李叔说,如今,村里建了新的厕所,干净又方便。
据了解,借公厕革命的契机,沙浦经济社对该公厕进行改造重建,融入了岭南古建筑元素。如今走进公厕,檀香散发着淡淡清香。
记者看到,公厕内每个如厕隔间内均配有纸巾、挂物钩和垃圾篓,公共区域还配备洗手池、洗手液、擦手纸等物品。“公厕投入使用后,村民对此赞赏有加,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认可。”丹灶社区卫生干部周凤英介绍,该辖区内共改造2个公厕和新建1个公厕,根据周边环境和建筑风格进行新建或改造,为村民提供整洁而便捷的方便环境。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过去,提到农村厕所,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建造简易——“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使用堪忧——“夏天苍蝇多,冬天脚下滑”,不但如厕体验差,更存在着诸多卫生疾病隐患。但随着乡村振兴厕所革命的推进,和沙浦经济社一样,干净卫生的公厕在南海村居越来越多。
两年新建改建384座公厕
推进“厕所革命”,南海一直在行动。2009年“厕所革命”尚未兴起之时,桂城就启动了中心城区公厕改造工程,吸收香港、广州等地区的先进经验,高标准着手提升改造,3年完善20多座市政公厕。2014年,公厕改造还没有“官标”,但桂城的市政公厕已开始走“做精、做专”路线,一方面引入20座可移动的环保公厕,破解公共厕所的选址难题。小小的20平方米空间“五脏俱全”,可根据人流量、商业密集度灵活调整位置,方便市民使用。另一方面,将公厕管养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安排专人驻点保洁,并接受定期巡查。
在全面掀起“厕所革命”的这几年,桂城的先行先试无疑给了南海其他镇街铺开工作以强大动力和极大信心。七镇街各施各法,大手笔用于“厕所革命”,均以高标准建设一批市政公厕,硬件设施配备完善,管理上实现“一厕一人”专人管理,日常保洁工作响应到位,公厕硬件设施和保洁管理处于较高水平。
“厕所革命”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厕所革命”迈入深水区以来,南海区继续加码,提出要提升农村公厕规划建设水平、科技环保水平,确定用两年时间新建改建农村公厕、乡村旅游区公共厕所等384座。同时出台《2019年佛山市南海区乡村振兴建设专项资金扶持方案》,提出区财政出资3.5亿元,镇街、村居出资3.7亿元,优先建设农村厕所。
一场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养的“厕所革命”,成为遍及全区的一场城乡人居环境变革。
目前,10条乡村振兴特色精品示范村和区3个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创建的村(居)均在高标准建设至少1座岭南特色的文明公厕,树立一批如狮山招大社区、九江下西社区等改厕先进典型。到今年底,全区将建成文明示范公厕24座,各村居至少1座文明公厕。
南海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村居公用厕所改造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无数群众生活品质和民生获得感,从简陋脏乱的旱厕到干净方便的公用厕所,“厕所革命”在全区如火如荼开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
通讯员邓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