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普华战“疫”信得过班组
技改“微创新”产生“巨能量”

■佛山市瑞普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介绍口罩机。 珠江时报记者/钟梓泓摄

瑞普华生产改良的口罩机。▲
11月17日,一批“瑞普华”口罩机从位于狮山的佛山市瑞普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普华”)出发,目的地是土耳其。
今年疫情发生后,瑞普华紧急转产,生产了近500台口罩机,为全国甚至是全球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带来充足“弹药”。而口罩机被认可的背后,离不开瑞普华战“疫”信得过班组的努力,他们不仅用13天的时间就生产出首台口罩机,还积极进行100多项“微创新”,让瑞普华口罩机的质量更加稳定。
13天生产出首台口罩机
成立于2005年的瑞普华,专注于研发生产包装机械和自动理料线,是徐福记、桃李、盼盼等品牌的设备供应商。
今年2月,为抗击疫情,瑞普华响应号召,转产口罩。“我们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自动化设备,口罩机在技术层面上,部分工艺跟食品包装非常相似,相信我们很快可以完成口罩机研发和组装。”瑞普华总经理肖广文回忆。
2月15日,瑞普华迅速组织员工分批复工,并且从各部门抽调骨干,组成瑞普华战“疫”信得过班组,研发平面口罩机。
边研制边进行前期筹备,瑞普华一拖二平面口罩机仅仅用了13天就正式下线,并且送到客户的生产车间投入生产。
快工出细活的背后,离不开战“疫”信得过班组的拼劲。令肖广文印象最深的是,为尽快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口罩机,班组人员在车间内不停进行测试,大家经常一天工作超18个小时。“我都得勒令他们回去休息了。”肖广文笑着回忆道。
90天攻破100多项技改项目
第一台口罩机顺利交付后,瑞普华的订单便源源不断。但它并不满足于当前的市场认可,而是不断改进细节问题。
在瑞普华技术总监李俊岑看来,细节决定成败,不能放过一个小问题。“疫情前,口罩机市场并不大,导致口罩机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存在很多小细节问题,所以生产出来的口罩产品合格率低于80%,无法满足质量要求,造成巨大的浪费。”李俊岑说,基于此,小组选择高速伺服平面口罩机的研发为课题,提升口罩机质量。
此后,在90多天日子里,班组完成口罩技改创新项目100多项,包括解决了“平面机切断刀轴对正调节”问题、“折叠机耳带夹持故障率高”问题、“鼻梁线出料故障高”问题、“耳带焊接缠绕”问题以及“刀座封口漏气”问题等。
为何解决问题的速度能如此高效?“我们的问题不过夜,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刻召开会议讨论,寻求最优解决办法。”李俊岑说,我们常常会准备多套方案,例如提高口罩机反应速度时,就同时提出了步进电机水平旋转式、伺服电机总线方式、气动控制方式以及电机竖直旋转式,最终经试验对比,才确定采用伺服电机总线方式,使得口罩机的反应速度更快,故障率更低。
根据实验数据,经过改进后,口罩机不仅生产速度能达到90到100片/分钟,同时整体合格率达到98%。李俊岑举例说,从经济效益来看,如果一家中等规模企业,按4500元/月/人计算,每人工资5.4万元/年,每天工作24小时,速度按90片/分钟,每片口罩按1元价格,在改善前需要6人完成,产值为1576.8万元,但改善后,只需2人便可完成,产值同时增加到4730.2万元。
加速向智能化装备转型
标准引领质量。在改善口罩机质量后,瑞普华还参与起草《一次性口罩成型包装生产线通用技术条件》的国家标准。
这并非瑞普华首次参与标准制定。今年9月30日,经全国包装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小袋集成装袋机械标准工作组成立,瑞普华担任工作组组长单位;10月初,经全国食品包装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食品装托机械标准工作组成立,瑞普华担任工作组组长单位。
“一流企业做标准,要想产品品质做得好,不能没有标准。”在肖广文看来,加快推动标准出台,形成长期稳定的引领行业发展的国家标准,将有效推动生产企业个性化、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促进生产行业发展进步。
从对标准的重视中也能折射出企业对质量的重视。同时,凭借着对质量的认真劲,瑞普华拿下南海区政府质量奖的一线班组奖。
“一线班组是企业的核心人员,获得一线班组奖,在精神层面受到很大的鼓舞,也给予了员工成就感。”肖广文说,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一线班组人员在前冲锋,攻关克难,接下来企业也会更加重视一线班组的建设,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奖励。
李俊岑说,通过参加一线班组的评比,也提升了团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到分析问题的办法,也对产品创新很有帮助,例如此次研制口罩机也为他们改善自动料理线提供思路。”李俊岑说,接下来,也将尝试把一些应用在口罩机上的生产方式,用到自动料理线的改进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能。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春妹通讯员林颖欣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