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担当书写大爱 善作为守护健康
南海一批抗疫战士获命名为第三届“最美南海医家人”或“最美南海医家亲”

■南海区疾控中心消毒组成员准备进行消毒工作。

■陈振明(前一)带领队员奔赴防疫现场。

■在抗疫一线工作的关洁明。

■在隔离点工作的柯宇健。

■抗疫值班中的钟荣杰。
在关键时刻,哪怕是凌晨3点,他们都毫不犹豫地返回岗位,奔赴疫情发生的第一现场。他们都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他们从全国各地火速赶回岗位,扛起了南海战“疫”的大旗。他们的坚守和奉献,换来了我们的平安和健康;他们敢担当、善作为、无私无畏的精神力量,赢得了市民的掌声;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动着大家。
8月18日晚上,在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致敬中国医师节2020年南海区主题大会暨第三届“最美南海医家人”“最美南海医家亲”命名大会上,他们被命名为第三届“最美南海医家人”或“最美南海医家亲”。本报采访了他们当中的代表,记录他们的抗疫事迹,传播南海医护正能量。
“最美南海医家人”(集体)
单位名称: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力以赴筑牢南海疫情防火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像医院里救治病人的医护人员那么备受关注,甚至很多普通市民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他们却是最早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人。他们,就是南海疾控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构筑了坚实的防火墙。
疫情发生后,南海疾控人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他们及时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及流行病学调查组、应急检测组、样本采集与管理组、院感控制指导组、疫情管理组、健康宣传组、应急保障组,健全应急机动队,实时高效地指挥全区疫情防控处置工作。
在关键时刻,哪怕是凌晨3点,他们都毫不犹豫地返回岗位,奔赴疫情发生的第一现场。他们都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他们用行动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切实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他们迅速组建了5支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夜以继日地广泛深入开展传染源追溯、风险人群排查、密切接触者判定等工作,为阻断疫情蔓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值得骄傲的是,在疫情早期,国家、省、市尚未有明确的文件要求对出院病例进行随访管理,他们主动对出院病例开展随访检测,先后发现了2例复阳病例,并及时将出院病例复阳的异常情况报告给省、市疾控中心,推动了全省对出院病例管理的政策制定。
上半年,南海疾控完成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1.8万份,为及早发现、精准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南海疾控人始终践行初心和使命,全身心投入战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避免了疫情在社区扩散蔓延。
“最美南海医家人”(个人)
姓名:陈振明单位及职务: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股股长
做好消毒消除市民恐慌心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陈振明一直承担着协调全区的新冠疫点消毒工作、参与流调、指导隔离点设置、院感防控等工作。他和消毒组队员勇敢地带头冲锋,开展隔离观察点及疫点环境样品采样、消毒和消毒效果评估工作,培训和指导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业消杀队伍,给同行和市民吃下了“定心丸”。
“因为疫情初期还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市民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慌,甚至很多专业的技术人员都会产生恐慌心理。”陈振明说,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为了稳定队伍信心,消除市民的恐慌心理,在每个镇街的首例病例现场,身为消毒组组长的他每次都是带头进入疫点消毒。他告诉记者:“其实也没有想太多,这是中心领导交付给我们的工作,也是对自己的工作和技术的信任,只要做好严格的防护措施,开展消毒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以身作则用行动消除和缓解周边群众的心理恐慌。”
同时,他组织对各镇街消杀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和第三方消杀公司开展现场培训,为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树立榜样、消除恐慌。随着后期疫点、隔离点逐渐增多,区镇消杀组联动,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消毒任务。
他带领的消毒组除了完成消毒工作以外,也兼顾了外环境消毒前后的监测采样和污水监测工作。在疫情早期,防护物资相对短缺,为了节省物资,他和队员们需要完成环境消毒及消毒前环境采样,等待一小时后,再完成消毒后采样,才能离开污染区,脱下防护服等装备。每次整个流程下来,他全身都会湿透,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口罩印痕。
作为一名消杀人员,他常常在凌晨接受消杀任务,从不推脱,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时刻准备着应对疫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和全体消杀队成员零感染,操作零失误,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任务。
“最美南海医家人”(个人)
姓名:柯宇健单位及职务:南海区桂城医院内科副护士长
严谨踏实确保隔离点工作“零差错”
“我现在还在集中隔离点上班,这边的情况很好。”8月17日,接受电话采访的柯宇健说,虽然从春节忙到现在,而且面临被感染的危险,但看到疫情防控形势总体上不断变好,她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春节紧急返岗后,柯宇健在第一时间“请战”投入抗击疫情第一线。2月25日,她成了区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医疗队的负责人,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停歇。她严谨地把好每一道防护关,以实际行动彰显党员的担当。
从3月2日开始,该隔离点作为定点接待境外疫情高发国家抵返南海的隔离点,同时成为广州入境转接人员临时安置场所,工作任务的繁重及风险大大增加。从白天到黑夜,隔离点每天接收和转出的隔离对象不下100人,进出的场次最高达30次以上。
“我们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她直言,为了更好地做好隔离点的防控工作,自己经常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区,检查每一项流程,想方设法改进细节,确保“零差错”。在隔离区,为了节约防护用品,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她上班时连一口水都不敢多喝。有时出汗较多,她整个人几乎要虚脱,但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在驻点的两个多月里,柯宇健和队员们圆满完成了阶段性抗疫任务。她也以高度负责、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确保了隔离点全体工作人员“零感染”,工作“零差错”。
7月16日,由于境外疫情的影响,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再次启动。她和队友们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回到隔离点,继续奋战在疫情防线上……
“最美南海医家人”(个人)
姓名:关洁明单位及职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头分院医务科顾问
年近花甲坚守一线近半年只休息 3天
在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两个多月里,关洁明瘦了10斤,很多老朋友看到后都问她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她自我调侃道:“在退休前参加这次抗疫,每天的体力和脑力消耗都很大,但我觉得这是一次特别有意义的减肥行动。”
关洁明告诉记者,她在基层从事医疗护理、公共卫生工作已经38年了。2020年1月底至今,她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发挥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流行病学技术骨干作用,奔赴疫情一线150余次。59岁的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南海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和本色。
1月26日,正在休假的她突然收到院领导紧急召回通知,便火速赶回医院。此后的5个月里,她只休息了3天。她把家安在医院宿舍,随叫随到,并自荐担任采集组负责人。“当时我也报名参加援鄂,但是由于年龄原因去不了。”关洁明说,作为一名经历过多次大小疫情考验的白衣战士,在退休之前,她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于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抗疫工作,成为南海区医护群体中年龄最大的“逆行者”。
在进行鼻咽拭子、咽拭子、肛拭子采集时,她都严格操作,还带出了不少优秀的“新兵”。她说,如果采集部位不准确及操作不规范会影响检测准确率,操作时间越长风险越高,采集对象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她每次都会坚持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岗,尽可能缩短采集时间,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有时采集结束后,刚洗过的头发都没干,她又要穿上防护服,开展下一批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采样,连续高负荷工作。
此外,她还积极参与疫区消毒、隔离医学观察点患者病例讨论、心理护理、心理疏导、健康宣教、应急演练等一系列防控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医护工作者,她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为年轻同事树立榜样,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新时代南海医护人员的战“疫”之歌。
“最美南海医家亲”(个人)
姓名:钟荣杰单位及职务:广州市公安局预审监管支队强制医疗所二级警长
警医夫妻互相鼓励战“疫”魔
钟荣杰是广州市公安局的一名人民警察,妻子李小青是黄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护士。在抗疫过程中,他们夫妻同心,互相鼓励,舍小家顾大家,默默地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今年大年三十至年初二,他们已经提前安排好了休息日程,一家人回老家过春节。年三十,一家人正准备年夜饭时,妻子的电话铃响了。接完电话后,李小青焦急地说:“我们的计划要取消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单位要求全员取消春节休假,尽快回去值班。”钟荣杰当即安慰妻子,并表示支持。随后,他也接到了紧急通知,要马上返岗抗疫。
返回黄岐的路上,钟荣杰一直安慰妻子,并托人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他深知妻子作为社区医务人员,抗疫任务较重,又面临着很多潜在的病毒威胁。于是,他每天都在微信或电话里鼓励她,就像她的亲密战友一样,不断地给予她精神支撑。
在疫情严峻的时候,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看管有精神类疾病的犯人),钟荣杰一返岗就要离家一个半月,进行封闭式上班。就算偶尔回家休假几天,他也只能居家隔离。每次出发去上班前,女儿们都会叮嘱他:“爸爸,你要勇敢些,快点把病毒打败,我们就可以一起再回家乡了。”
这样的上班模式持续了三四个月。在那段特别的日子里,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也成为了他坚守岗位的重要动力。在精神上,他们就像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彼此之间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让对方从疲惫中振作起来。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身边的同事也都是这样,从来都没有人抱怨过。”钟荣杰说,有“大家”才有“小家”。目前,抗疫行动还在进行中,他们夫妻俩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为战胜疫情贡献警医家庭的力量。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关帅屏文/珠江时报记者林应涛通讯员杨晨甘霞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