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协同探新路 全科医学树标杆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吹响创三甲冲锋号,致力建设面向区域基层的学术型高水平大学直属医院

■5月30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举行揭牌暨创“三甲”及抗疫表彰系列活动,院长杜庆锋带领职工代表进行宣誓。(通讯员供图)

■新型医共体示意图。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位于享有国家卫生镇称号的南海区里水镇。
医院依托大学与政府的优势资源,提出了“政校协同、医防融合,以全科医学为抓手,创建新型区域医共体”的发展战略,以“面向区域基层的学术型高水平大学直属医院”为定位,以顺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为目标,构建一个综合医、卫、健、科、教、管六项功能,并为区域全人口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新型医共体和区域医疗中心。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院长杜庆锋表示,医院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紧跟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的时代浪潮,秉承基层全科医师培养的时代使命,全方位提升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健康管理、运营管理和中医特色的服务能力水平,实现医院的创新跨越发展。
党建引领
率先垂范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在医院建设发展中,党员如何起先锋模范作用?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全面落实党的政治建设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坚持落实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扎实开展党建工作,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强化党员率先垂范意识,为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院党委带领全院党员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院共12名医护人员分两批驰援湖北;医院还组织了32名医护人员到广州白云机场协助海关进行安检工作;共派出17名专家担任里水镇各中小学校健康副校长,为学校复学复课保驾护航,还派出200多人次指导里水镇709家企业复工复产。
在疫情防控中,医院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陈铭乐作为佛山市首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被评为2020年“南海区十大杰出青年”;有5名医护人员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医院党委被评为“里水镇抗疫先进单位”。
政校共建
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医疗和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在医院的发展模式上,南方医科大学认为,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政校共建模式应从原本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改革转变成以区域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改革,以打造区域医学中心为基础,建立一个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这个战略思路与南海区、里水镇两级政府不谋而合:政校双方共同聚焦广佛同城接壤区的这一块中心腹地,希望通过双方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一所高水平的区域医学中心,推动区域医疗和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直属医院、广东省骨科医院佛山分院、医防融合创新基地等一系列品牌极大提升了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的影响力。南方医科大学委派资深医院管理专家杜庆锋教授担任院长,优秀的管理团队及现代医院管理手段实现了管理的高效率和高效益;“1+5+X”学科发展战略和“151”人才工程战略(引进和培养10名首席专家,50名学科PI和100名优秀青年骨干),有效推动了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来自政府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基础三要素,与来自大学的知识技术、组织管理与品牌文化创新三要素,进行了优化配置,促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攀升,专科服务能力及区域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并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医防融合
联防联控“全科医学+”医共体保平安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里水镇的疫情防控压力很大。在战“疫”号角吹响后,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依托“全科医学+”医共体,通过“网格化”手段和联防联控机制,依托40个全科医生团队,300余名全科医生和护士在里水38个村居、17所学校、2家养老院、709家规模以上企业迅速织起了全覆盖、立体式“基层防疫网”。
经历了疫情大考后,政校各级领导充分肯定了医共体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面对当前的机遇及挑战,杜庆锋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家庭医生团队(GP团队)和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拟在医共体内成立40个GP团队,通过创新GP团队运行机制,以医防融合推进医卫一体化管理。同时进一步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实现防治关口前移和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全力守护群众健康。
医院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以三甲医院为危急重症救治龙头,二级医院为专科专病协同防治,社区卫生中心和学校及企业医务室为网点,大学各附属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等合作单位为远程协作的立体式新型医共体,实现急病身边治、大病不出门、难病有协同、专家有平台的核心医疗服务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全科医学+”新型医共体标杆,实现政府满意、大学满意、员工满意、老百姓满意的目标,在医共体的管理、运营、服务、信息化等方面形成可复制的样板典范。
模式创新
探索新路联合打造健康产业硅谷
在政校共建的模式下,南方医科大学还提出了健康管理模式创新的理念,与南海区政府、里水镇政府两级政府以共建三甲医院为契机,以0~100周岁全人口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为核心,带动南海区和里水镇健康产业发展。
医院首创了早癌筛查的南海模式,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在里水落地。此项目由李兆申院士牵头,依托“全科医学+”医共体,通过联合社卫中心、医院各个相关科室的协同网络,建立胃癌防治早期筛查、内镜精查、早期诊治、双向转诊的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南海特色的早癌筛查模式。2019年全年筛查例数在全国排名第二,华南地区排名第一,医院荣获“国家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联盟年度优秀成员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在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司、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国家中管局科技司、国家药品监督局科技司的指导下,医院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省中医院共同主办了“第三届未来中医药论坛”,围绕“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战略”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杜庆锋作为论坛嘉宾与相关专家进行了跨界对话,此举进一步推动了医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新进程。医院在2020年6月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联合申报并获批立项了佛山市中医药领域科技攻关专项“痰瘀互结证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创新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目标是在南海里水建成国家“十四五”中医药重大科技专项“基于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的区域慢病管理”的应用示范基地。
目前,医院已建成以全科医学为基础的区域全人口大队列研究平台,包括综合应急指挥、远程医疗、空间监控和运营指挥等功能的信息平台,基于出生队列的医共体妇幼保健工作平台、基于老年队列的多重慢病防治工作平台和0~100岁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等。
通过以临床医学大数据研究和健康硅谷计划的实施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医产学研合作,最终实现将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建设为临床创新型医院,成为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为里水、南海乃至佛山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创新动力。
医教协同
文化传承建设全科医学学院输出人才
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作为大学直属医院的使命。杜庆锋表示,建设全科医学学院、发展全科医学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破解医改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深化医教协同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实现从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优化到机制创新,最终助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这三个任务。未来,南方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学院将以全科医学毕业后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建立南方医科大学特色的全科住培体系。将开设3所(社区专病大数据研究所、医共体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3系(全科医学系、临床医学系、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系)、2中心(医学教育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以研究所建设进行专项科技攻关,以学系建设探索全科医学教育的创新模式,通过教育中心和培训中心向社会提供全科医生教育规范化培训产品,形成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产业,建立高端全科医生及相关人员(护理人员、健康促进员等)的工作和培养标准,开展考核与认定,为全国各地输出高端全科医生人才。
2020年5月30日,在医院举行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揭牌暨创“三甲”及抗疫表彰系列活动上,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顾耀辉表示,南海区政府认同南方医科大学积极探索健康产业合作的新模式,该模式可助力南海区经济发展转型,今后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筹建南方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学院,大力推动区域医学教育的发展,并探索医教协同的新路子,推动医院医、教、研全面发展;希望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努力成为佛山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校政协同合作办医和办学的标杆!
数读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发展
目前,医院已开设34个临床科室,并构建了“医院-学科-专科”三层次“1+5+X”学科发展架构,形成了三位一体学科发展架构。
2019年,医院被佛山市医保局和卫健局选定成为全市2个医防养创新实验基地之一,并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基地。
学科平台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已挂牌广东省骨科医院佛山分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共建皮肤医学中心、与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共建医防养融合创新基地、与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共建职业病防治科、与李兆申院士团队合作成为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单位,已有2个学科(骨科、检验科)获评市级重点学科。
医院现已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级课题,仅2019年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2篇,影响因子累计超100分。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4本。
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最美医师”
2020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节日来临前,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组织开展了“最美医师”评选活动,经评选,评出了以下“最美医师”:
徐亚非 主任医师常务副院长骨科学科带头人南海区名西医李 宁主任医师儿科主任医务部主任
陈 羽主任医师消化内科主任社卫管理部主任乔智灏主任医师ICU主任兼急诊医学科主任宋 牧副主任医师甲乳疝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吴 军主治医师医务部副主任梁达权主治医师谭康新主治医师向日晖主治医师全科医学科(创面修复)病区负责人
和顺社区卫生站站长袁文辉医师社卫中心副主任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关帅屏文/珠江时报记者黄源力通讯员邱峰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