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逆行见初心 砥砺前行创三甲
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上下一心、坚守使命,全力守护一方健康

■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外景。

■肖体江为病人提供用药咨询服务。

■邹仲文在门诊处理病例。

■甘长友出征援鄂时的留念。

■马卫军带领医护人员查房。

■韩亚岩指导科室医生。
62年前,它只有一排平房、几张旧桌子、一个听诊器、一支体温计;62年后,它蜕变为一座现代化三级医院,设备先进、环境优美、人才辈出,并致力打造成为南海区西南部医疗中心。它便是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
从“青涩”到“成熟”,南海四医凝聚了西樵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的汗水与心血。无论是初生牛犊,还是技术骨干,抑或是返聘医生,他们都怀着一颗医者仁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在这里无怨无悔地坚守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迈出了不平凡的路程。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更是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筑起了护佑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
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一起来看看南海四医医护人员的成长与奋斗故事。
初心
奋战抗疫做最美逆行者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全国各地纷纷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南海四医185名医护人员踊跃报名参与援鄂,最终12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他们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
肖体江:“老将”请战奔赴前线抗疫
性格比较内向腼腆的肖体江,是南海四医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他话不多,却有一副热心肠,科室的同事都爱叫他“老肖”。
在医院发出号召时,其中一点要求“40岁以下年轻医务人员为主,党员优先”,年过五旬的肖体江不服气,毫不犹豫地请战。“我是呼吸内科医生,现在医院有需要,我申请第一个上,不然心里会不安。”肖体江第一时间跑到医务科恳切地说道。2月13日凌晨,刚入睡没多久的肖体江,收到了出征援鄂消息,他终于如愿走上前线。
“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是肖体江参与援鄂的初心。“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我只是做好分内事而已,患者的尊重和支持是给予我的最大肯定。”肖体江说,援鄂抗疫的日子是难忘的,也让他更明确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在工作中,肖体江和许多医生一样,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工作外,他继续走在帮助和关爱贫困学生的路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真挚温暖的爱心。1月22日,临近春节,肖体江得知云浮市云安区高村镇石牛村村民王芳(化名)丈夫去世,再次为其转去1000元生活费。这是继2019年他自发资助这个家庭起,第二次为其送上捐款。
邹仲文:累到“散架”也不下火线
“爸爸,你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呀?我都好几天没见到你了……”看到视频中两个孩子稚嫩的脸庞,南海四医急诊科主治医师邹仲文内心满是牵挂,但他时刻牢记“疫情就是命令”,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并毅然报名参与援鄂抗疫。
作为南海四医医疗队领队的邹仲文,带领队员迅速踏上援助武汉的征程。从出发到归来,他一直勇于担当。前往武汉途中为队友分担行李,到达武汉率先熟悉医院环境,督促队员加强练习穿脱防护服……他总是在队员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
第一次走进病区时,患者重新拥有生的希望的神态,邹仲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提高工作效率,他上班前尽量不喝水,只吃两个鸡蛋,渴了、饿了都强忍着。每当急诊送来病人的时候,来回奔跑的邹仲文感到缺氧和眩晕。更难受的是防护服内的水气难以散发,身上总感觉湿腻腻的,护目镜上也凝上一层影响视力的雾水。
每天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和口罩,邹仲文的面部留下深深的压痕,每当脱下防护服时,浑身酸痛得像散了架,他累得瘫倒在床上不想吃饭。但第二天,他依旧打起精神出现在病区,忘我地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从死神手中抢救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甘长友
:“隔空
”引导病人走出阴影
驰援武汉市第一医院的40天,让南海四医呼吸内科主治医生甘长友刻骨铭心,终生受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医者能参加抗疫,到病人最需要的地方去战斗,是职责,更是荣光!现在的我对生命和生活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珍惜当下,感恩生活、不忘初心、回馈社会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援鄂归来,甘长友感慨道。
在那40天里,甘长友和病人们建立了友好的医患关系,24床的万阿姨让他最为关注。因感染新冠肺炎,万阿姨的儿子去世了,所幸的是她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当得知医生暂停使用抗生素改用中医疗法时,万阿姨以为这是治不好的先兆,情绪当即一落千丈。为了让万阿姨安心,甘长友和科主任特意为她详细介绍了治病的原理,解释治疗方案的可靠性,打消了她的恐慌心理。在改用新的治疗方式后,万阿姨的症状果然逐渐减轻了。
出院后的万阿姨始终忘不了儿子,难以入睡,日渐消瘦。已返回佛山的甘长友得知后,每天对她进行隔空心理疏导,还通过佛山医疗队联系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的专科医生介入帮忙。通过经常微信聊天,甘长友欣喜地感觉到万阿姨正慢慢从失去儿子的阴影中走出来了。
坚守
牢记使命守护一方健康
成功晋升为三级医院,获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获选为母婴友好医院,创建助孕门诊,打造多个专科品牌服务患者……有着60多年建院史的南海四医,六次更名,三迁院址,由小变大,由弱到强,迈出了坚实步伐,获得了累累硕果。这当中少不了几代医务人员坚守杏林、励精图治、真诚守护一方健康的努力与坚持。
马卫军:乐当病人的“娘家人”
“她是我们的娘家人。”“有病就找马卫军。”这是患者和家属对马卫军情不自禁的好评与赞扬。
马卫军是南海四医妇科的“拓荒者”,为让更多妇女了解和防范妇科疾病,她曾用两年时间在全镇32个村居讲课,十多年来病人把她当“娘家人”。如今,马卫军退休返聘,仍然活跃在病人之间,为她们出谋划策。
2004年,马卫军带领科室14位医护人员,果敢地投入到科室的“拓荒”之中。在一场全镇大检查中,她吃了一惊:居然那么多妇女有妇科疾病。此时她萌生了一个想法,深入村居与大家面对面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和预防妇科疾病。“讲课之后,科室每天的门诊量增加了近五倍,大家的关注度提高了。”马卫军欣慰地说。
因妇科的特殊性,手术、急诊、门诊工作量较大,加上宫外孕出血、意外流产等疾病的不可预见性,妇科医护人员必须随时待命。“每一分每一秒都性命攸关,护士们推车都是跑着去的。”马卫军说,为了能够尽快投入工作,处于哺乳期的医护人员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而是照料病人。
“与婆婆微信最多的内容是‘不用等我吃饭’。”南海四医妇科副主任医师覃炜说,她常常在医院连续工作28小时甚至更久,记不清缺席了多少次孩子的校园亲子活动、家长会等。覃炜虽遗憾但不后悔,每当看到患者痊愈出院,她都感到无比开心和满足,“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打造,科室发展壮大了,赢得了社会良好的口碑,更做出了医院强科的品牌。至今,科室医护人员增加到32人,接诊诊室从原来的2个变为7个,病床从最初的28张增至48张,2019年手术量达910台。
传承
以老带新提升服务创三甲
在区镇两级政府和区卫健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南海四医以创三甲、打造西南部医疗中心为目标,全院上下齐心协力,以老带新传帮带,着力深化医院改革,提升医院整体水平,街坊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诊疗服务,让就诊患者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韩亚岩:提升科室水平保障医疗质量
2016年,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韩亚岩从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调入南海四医。韩亚岩的加盟,迅速充实壮大了南海四医心血管内科的力量,提升了医院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她引进了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左室造影、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植入术等介入诊疗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能力,填补了南海西南地区介入诊疗的空白。
“一个人水平高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整个科室水平高。”成为南海四医心血管内科主任以来,韩亚岩最大的目标和最开心的事情是看到科室医生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人成为名医。
韩亚岩坚持以引导为主,每周开展两次业务培训,手把手传授各种专业技能,将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和心得倾囊相授。在她的带领和培养下,一个合格成熟的心血管内科团队强势崛起,成功抢救好几百名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
今年3月,科室副主任医师谢佰华赴新疆进行医疗援助,挂职伽师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谢佰华和韩亚岩一样,倾情救助患者,用“实例+理论”,手把手提升当地医生医疗技术。“希望自己起到一粒种子的作用,把我们的先进技术及理念留下生根发芽,为伽师县人民医院培养出高素质心血管专业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谢佰华说。
更喜人的是,由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影像科、ICU组成核心科室创建的胸痛中心,经过3年多的努力,2019年底成功获得国家级认证,标志着南海四医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达到国家级标准和水平,助力南海四医创三甲。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通讯员黄春梅李霞玉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