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5大任务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1月13日,南海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报告》。
《报告》列出五大主要任务共20条举措,提出要紧紧扭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关键,顺应“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形的新趋势、大浪潮,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从“取得突破”迈向“塑成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领域转型提供坚强支撑,奋力开创南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主要发展目标
GDP年均增长8%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 产业转型呈现新突破
●到2025年,“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占GDP比重达40%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
●高新技术企业超3600家
2 现代都市经济加速崛起 城市形态呈现新面貌
●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七湖两湾一站一园”重点区域建设
●到2025年,整合村级工业园区超过9万亩,建设千亩连片现代主题产业园20个
●城市颜值与品质、能级与竞争力达到一个新高度
3 绿色发展体系日臻完善 生态环境呈现新画卷
●到2025年,能源消耗控制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性指标任务全面完成
●8个万亩、5个千亩公园稳步扩容提质
●森林覆盖率不低于 10.17%
●绿色低碳生活成为市民群众新风尚
4 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社会治理呈现新格局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融入社会治理领域,“一中心四张网”体系全面构建
●到2025年,突出信访诉求化解率达90%
●全区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保持前列
5 产业引才聚才优势彰显 人口素质呈现新提升
●全面迎来“人才红利”新时代
●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名、创新创业团队200个
●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1万
五 大 主 要 任 务
推动产业创新转型 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力
1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加强对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现有科创平台的动态跟踪评估●创新“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模式,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体系建设
2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推进有色金属、五金、家具、纺织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加快打造泛家居、建筑、有色金属三大产业园●支持新能源、氢能、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出台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
3
推动“两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佛山西站枢纽新城“两业融合”试点先导区●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加快引进法人金融机构总部及区域总部●支持建设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4
限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出台限制、淘汰产业负面清单和工作指引●加强重点关注行业环境准入管理●严格审批行政许可事项
5
发挥重点平台功能作用
●依托三龙湾南海片区、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南(海)三(水)产业合作区等重点平台,增强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承载力,为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提供支撑
6
强化转型升级机制支撑
●创新实施以“亩均效益论英雄”的考核指标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推动城市形态转型 增强区域能级辐射力
1
重塑城市空间格局
●探索通过区内平衡方式调整片区建设用地布局,引导城乡建设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加强物流贸易、金融商务、文化旅游等重大功能用地的规划保障
2
提升城乡功能品质
●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十大示范片区145个重点项目和
9条特色廊道建设●谋划一批千亩万亩连片现代主题产业园区●建设一批规模连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3
促进产城共建共融
●推进“七湖两湾一站一园”重点区域建设●助力广佛合作共建四个万亿产业集群
4
激发都市发展活力
●建设一批有特色、聚人气的文创园区、美食集聚区●鼓励对低效闲置的村集体物业、旧厂房等建筑进行活化修复、创意改造
推动生态环境转型 增强绿色发展自信力
1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园区●打造全国首个“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区
2
创新污染治理模式
●建立健全能源消费总量监测体系和预测预警机制,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重点企业及时预警调控
3
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探索推行“生态券”,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着力打造一批万亩千亩公园
4
构建绿色消费体系
●加快推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加大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充电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加氢站覆盖范围
●建设绿色慢行交通网络
推动社会治理转型 增强共建共享向心力
1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
●重点围绕安全生产、涉房地产、食药安全等领域,引入集聚一批互联网平台企业、科技服务平台,以多元化市场主体增强社会治理活力●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和力量投入社会治理
2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打造“空地天”一体化智能化治理体系,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推进移动公共服务、视频共享、智慧环保、智慧医疗等平台建设,实现城市运行可视化、城市管理智能化、政务服务便捷化
3 构建开放型治理体系
●用好用活三级党建网格●大力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推动人口素质转型 增强社会进步源动力
1
优化区域人口结构
●以产业集智为导向,加大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引进力度
2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排头兵建设
3
提升市民人文素养
●全面构建东部
“文化+创意”、中部“文化+商业”“文化+科技”、西部“文化+旅游”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