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乡野“文艺复兴记”
当乡村吹起艺术风
▲丹灶镇罗行墟。
■当代舞艺术家彭宇(右一)指导学员排练舞蹈。
■艺术家向阳(右一)与来访者交流。
■西樵平沙岛正开展“艺术+”新探索。图为平沙岛上的旧蚕房。
近几年,南海的乡村吹起了一阵“艺术风”。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丹灶在村里办起国际舞蹈节。一连五天,当代舞艺术家彭宇带队在雨中起舞,市民游客纷纷涌入旧墟,参加罗行圩“吾舞”国际舞蹈节。年轻舞者用巧妙的表演,让传统特色文化艺术与当代艺术碰撞,为观众带来了奇妙的体验。
在很多人眼中,乡村多少带点“土气”,而艺术则散发着“洋气”,那么,当乡村邂逅艺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南海,一批批艺术家被引入乡野,为乡村发展打开了新思路。当艺术深度嵌入乡村,不仅盘活了乡村的文旅资源,为乡村聚集了更多人气,更丰富了当地人文经济的内涵,成为人们了解南海的又一重要窗口。
聚焦艺术乡建
涵养“精神内核”
2024年是南海的“人文经济元年”。南海“新春第一会”首次提出,把人文经济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发展人文经济,南海把目光锁定在了乡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仅凭“美丽颜值”当然不够,还需要涵养“精神内核”。而艺术乡建,为涵养“精神内核”提供了可能。
正如一位驻村的艺术家所说:“我们能为乡村带来什么?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的抚慰,是重新发现生活的智慧。”
时间回到2023年12月4日,南海启动文艺家驻村计划。活动中,首批22个试点项目代表与驻村文艺家签约,来自全区的文艺工作者、镇(街)和村(居)干部等近100人齐聚,共商南海乡村文化振兴新思路。
随着计划开展,一批批艺术家进驻村里,南海的乡村土地,有了更美丽、更美好的样貌。艺术家彭宇就是其中一位。
走进丹灶镇罗行墟中山上街——昔日因竹器行业繁盛而形成的区域商贸中心,老旧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推开一个粮仓旧址的铁门,宽敞大院四周围着仓库建筑,其中一个仓库改成了舞蹈室,彭宇就是在此指导学员排练舞蹈。
作为彭宇当代舞团、华夏城市当代舞团的艺术总监,彭宇常年活跃在乌镇戏剧节、上海艺术节、爱尔兰舞蹈电影节、哥本哈根国际编舞大赛等艺术活动中,看过世界各地不同的舞风。
通过大地艺术节,彭宇与南海结缘。2024年初,彭宇选择把工作室落户丹灶镇罗行圩的旧粮仓里。他说,这个曾因水而兴、因竹编手工业而繁盛的地方,一切的人和事依旧让他感到兴奋。
刚到罗行,彭宇就迫不及待带领舞者学员,走进经过活化提升的罗行墟中山街,在雕塑上,在闲置民居的室内、楼顶和窗户上,在南沙涌边的基围上,舞出前卫与活力。
通过在地创作,彭宇的另一重身份——南海“文产特派员”也开始发挥作用,探索用艺术点亮乡村。彭宇当代舞团打造了“粮仓剧场”,开展公益舞蹈课程,让周边社区群众能近距离了解艺术、接触艺术。
同样作为丹灶“文产特派员”的艺术家向阳,也将工作室落户丹灶东联社区的一间旧厂房里。经过微改造,旧厂房变成了艺术馆,办起了展览,船舶设计师、国潮音乐人、当代舞团舞者纷纷走进向阳艺术工作室,与向阳进行跨领域交流,碰撞出新的艺术灵感。
向阳还深入南海各个村居,面向村民开展美学教育。“真正的艺术进村,不是让村民抹上一个花脸去跳舞,而是要让他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到池塘边,看着自己祖宗所留下来的文化而有自豪感、安定感。”向阳说。
当南海乡村遇上艺术,一场有关传承与创新的变革悄然发生。散发着艺术气息的村落,不仅增添了新活力,也为南海践行人文经济学带来了新可能。
推动艺术乡建
纵向发展的“三大版本”
乡村为啥需要艺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或许是对此最好的注脚。
不可否认,南海在推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艺术的现代化触角在乡村尚未普遍蔓延,乡村文化资源的附加值还没被充分挖掘。
“相较其他地区文化资源的‘有形无神’,南海存在的问题是“有神无形”,有很多好的内容,但没有得到好的塑造。”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南海将人文经济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就
是要通过文化赋能激活资源。
因此,艺术与南海乡村的“情缘”并非偶然。让艺术激活
乡村闲置资源,催生农村产业变迁,让艺术和乡村从邂逅到相依、相融,让乡村文脉通过艺术行为、审美认知得到创新性传承,是南海开展艺术乡建、激活人文经济的应有之义。
作为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南海推动艺术乡建在纵向发展上可分为三个版本。
首先是“塑形”版。通过艺术植入来改变乡村环境与面貌,是最直接的方式。
近年来,南海的乡村里,一幅幅墙绘吸引游人的眼球,乡村美景、风物文化、村落风貌像连环画一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与此同时,南海举办大地艺术节,将艺术与设计融入乡村振兴建设,成为别具一格、可视可感的符号,让乡村特色入眼入心。
第二是“赋能”版。提升村民对美的领悟,留住“原乡人”、召唤“返乡人”、吸引“新乡人”,是艺术乡建的第二个层级。
夏诗源带着国际知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进驻罗行墟,以艺术赋能乡村,与其他艺术家一同将罗行墟打造为高质量文化阵地。青年广彩艺术家刘绮雯是土生土长的桂城人,她把工作室搬回了村里,希望将广彩文化带回来,助力建设有艺术、有文化、有温度的乡村。
最后是“共生”版。在南海开展艺术乡建过程中,“共生”一词被频繁提及。而要做到共融共生,需要村民在体验美之外去主动创造美。
比如,“五一”假期的罗行圩的粮仓剧场,彭宇当代舞团的舞者与罗行本土舞蹈队的舞蹈演员们共同登台完成演出,村民既是观众,更是这场国际舞蹈节的主角。
在南海,艺术乡建成为活化乡村历史文脉的“催化剂”、打通城乡要素资源的“连接桥”、促进人文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一个个乡村通过艺术找到了新的生命坐标。
让村居各美其美
打造艺术乡建新路径
去丹灶罗行圩看一场现代舞,到西樵儒溪村偶遇名画家写生,在桂城叠滘圩打卡一个接一个艺术展……如今,南海推动艺术乡建的解题路径比以往更清晰,一幅以文化艺术联动乡村振兴发展,推动人文经济的蓝图正逐渐铺展。
以艺术赋能乡村发展,也为乡村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使其变得更具吸引力。
在“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南海的不少古村成为了网友们心目中的“文艺打卡胜地”。有网友在游览西樵儒溪村后发帖称:“原来在南海也有这么好看的古村,一边拍照,一边游船,一边欣赏美景!”
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南海区累计接待游客142.8万人次。其中,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南海的乡村旅游何以人气火爆?用网友的话来说:“不是热门城市去不起,而是南海的村子更有性价比。”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村庄里忙碌的不只是村民,还有戴草帽的画家、艺术策展人、舞蹈表演家者……
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关键还要结合乡村独有的文化基因。南海将如何用艺术点亮乡村,把独特的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让村居各美其美,是南海打造艺术乡建的新路径。
在南海,乡村星星点点,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每个乡村都蕴含自身独特的气质。在积极推进“艺术乡建”全覆盖的基础上,南海也要因地制宜谋发展。
以丹灶为例,今年丹灶将推出“两墟、一会、两计划”,“两墟”指罗行艺术墟和西城青年墟,“一会”指高能级的趁墟大会,“两计划”包括“丹灶村节”焕新计划和同舟—艺术科技协同计划,吸引更多艺术家来到乡村,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他们向往的生活。
南海打造艺术乡建不是一阵风,而是推动人文经济发展的一条路。
“艺术”是手段,“乡建”才是目的,“网红”带来的流量只是一时的,“长红”的“留量”才真正被需要。只有将艺术重新纳入乡村、纳入村民生活,才能激发乡村与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
从2023年起,南海区用三年时间推动文艺家驻村计划基本覆盖各镇(街道)、各村(社区)。
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表示,通过前期开展的艺术家进村等一系列计划,让老百姓看见艺术如何生长和共生,创造出更多人文经济价值,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南海将继续用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将文化要素贯穿到美丽圩镇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展现有韵味、有美感、有乡愁的乡村图景。
诗和远方,总要多花些心思才能抵达。在南海,有关艺术和乡村建设的美好故事,还远没有讲完。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婷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婷洪晓诗图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