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办七届氢能盛会 以定力成就实力
南海践行长期主义发展氢能产业,奋力打造﹃中国氢能第一区﹄

■南海加快建设中国氢能产业第一区。图为佛山南海氢能中心。

■市民体验氢能源车。

■2023年3月,飞驰科技新车下线,标志着“南海产”氢燃料汽车成功下线。图为飞驰汽车总装车间。
11月6日,广东省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超200座,到2027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11月7日,南海“氢风”劲吹,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开幕。这是南海连续举办的第7届氢能产业大会,该会议已经成为最具行业影响力和凝聚力的会议品牌。
发展氢能,南海是先行者。早在2009年,南海就涉足氢能。目前,南海已聚集150家氢能企业及机构,项目总投资超过600亿元,推广应用氢能源汽车1100多辆,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链最齐备的区域之一。
回顾氢能大会在南海举办的七年,正是人们对氢能认识不断加深的七年,也是南海从产业培育期到产业收获期的七年。从首届大会举办国内首个“氢能周”,让人们认识氢能,到如今迎接氢生活、体验氢生态。从前几年的项目签约为主,到如今一批项目投产,“氢”之花正在开花结果。
一场主题产业大会连续举办七届,体现了南海对氢能产业的抢占先机和战略坚持,背后践行的是长期主义思维。本次大会上,南海氢能元素同样亮点不断,向外界展示着南海打造“中国氢能第一区”的实力与信心,也为广东乃至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贡献“南海力量”“南海样本”。
氢能盛会﹃七连奏﹄年年均上新台阶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运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3月,作为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台,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政策导向下,尚处于爆发前夜的氢能,普遍被认为有望在2025~2030年迎来规模化发展的拐点。
中国氢能产业大会是国内规格最高的氢能大会,自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在南海举办了七届。每一次的大会都全方位展示了氢能产业的最新成果。
从参展企业数量可以看出,大会影响力逐年扩大。数据显示,展会由2017年、2018年的140家企业,提升至2019年的210家企业,再到今年的320家,七年时间参展企业数量翻了不止一番,参展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并基本覆盖氢能全产业链。
同时,展会每年均吸引国外知名企业参展,比如,从2017年首届展会开始,就吸引日本丰田MI-RAI的燃料电池轿车展出,其后还吸引了德国展团等参展;今年的展会,则吸引11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为何连续举办七届氢能盛会?背后体现的是南海“以会聚产”的发展路径。以大会为平台,带动一批重磅项目在南海落户、投产;专家学者带来“头脑风暴”,以前沿资讯引领行业变革;氢能“黑科技”亮相展会,“氢”生活离人们越来越近。
氢能已经成为南海的一张名片,氢能产业大会是对外推广南海形象、发展氢能产业的重大平台,也为南海提供了展示氢能产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连办七年大会不易,年年有突破,年年上台阶则更难。回看今年氢能产业大会,南海发布了“斯帛”系列碳纸、飞驰汽车全新系列燃料电池车型、卡沃罗电解槽、清极能源新一代255kW燃料电池电堆及200kW动力系统等4个项目新品。与此同时,国氢科技碳纸产线项目、瀚蓝可再生能源(沼气)制氢加氢母站项目、瀚蓝燃料电池检测中心项目等4个项目投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落地南海的项目。
以飞驰汽车为例,今年3月,南海举行美锦能源氢能科技园开园暨飞驰科技新车下线仪式,标志着“南海产”氢燃料汽车成功下线,填补了南海燃料电池整车制造的空白。氢能项目陆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彰显南海氢能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整合创新资源,吸引产业集聚,逐步破除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显著提升了竞争力。”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说,南海的目标,是成为我国自主氢能技术先行地、高端氢能产业集聚地。
“南海已经连续承办七届氢能产业大会,更坚定了南海打造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的志气和底气。”南海区区长王勇表示,南海从希望有氢到绿氢、从低碳到零碳,证明南海践行“双碳”战略更加坚定、更加持续。
路子对了,就不怕遥远。一场主题大会连续举办七届,体现了南海对氢能的顶层设计一以贯之,有始有终。背后蕴含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就是拥抱“长期主义”,一张蓝图绘到底。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南海展现担当
南海的氢能担当,不仅在于产业链条,还体现在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示范运用的先行先试上,致力为中国氢能产业探索南海路径贡献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定要解决。科技创新是氢能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是降低制储运用各环节成本的关键。”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看来,只有解决了关键核心技术,氢能的使用成本才能降低,进而扩大氢能应用场景。
南海已经形成了以仙湖实验室为塔尖的金字塔式创新生态。2019年,佛山仙湖实验室落户仙湖氢谷,已形成以院士为核心,国家级高端人才为骨干的150人的高层次、高水平研究团队。今年4月,仙湖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能源氢能及氢氨融合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能源局首批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的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
“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能源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理事长张清杰表示,氨能作为氢的高效储运介质,为解决氢能跨区域、低成本、高安全储运难题提供技术途径,氨能作为零碳清洁燃料,可以极大拓展氢能源的应用领域。
对氨氢融合新能源的探索,让南海再一次走到氢能在高温工业领域应用的前列。程一兵院士团队研发的氨氢融合零碳燃烧技术,成功出炉世界首块零碳瓷砖。随着氨氢融合新能源在高温工业的应用,将极大拓展氢能的应用场景,开拓出全新蓝海。
在此次氢能产业大会上,国氢科技正式宣布两款斯帛系列碳纸产品发布和碳纸产线投产,它意味着国内首条超高温、大幅宽碳纸自主技术量产线在南海落地,有效填补了国内自主化高性能碳纸产品的空白。
“南海是最早发展氢能产业的先行区,有着良好的发展理念,在氢能运用和政策出台方面敢于先行先试,氢能产业链构建比较完整,是发展氢能产业非常好的地区。”国氢科技创新总监、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刚直表示,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将协同上下游的供应链,共同推动佛山氢能产业的自主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南海已在氢能等关键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涌现出了一批种子独角兽企业和后备上市企业。比如,区内的鸿基创能科技(佛山)有限公司、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公司、广东汉合汽车有限公司、广东爱德曼氢能源装备公司等公司已有上市计划。这些公司或其母公司上市后,有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与资源的支持,带动在南海形成产业集聚。
目前,南海已经成为国内唯一具备燃料电池及系统(即电堆、双极板、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8大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环节的地区,也是全国燃料电池及系统生产企业最多的地区。
在示范运用方面,南海也位列全国同类区域的第一方阵。南海已推广应用氢能源汽车1100多辆,建成15座加氢站,氢能应用场景从以交通为主逐步向工业、电力、储能、农业、社区等领域拓展。
拥抱绿氢时代南海奋勇争先
此次大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氢能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绿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本届大会主题“拥抱绿氢时代迎接零碳未来”,此次大会也发布了《可再生氢100行动倡议—氢行计划》,并联合业界启动氢行计划。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富煤少气,氢能供给依然依赖化石能源制氢(灰氢)。2020年
我国煤制氢占比高达62%(灰氢),天然气制氢占比19%,工业副产氢占比18%,电解水制氢占比约为1%。所谓绿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真正实现制氢零排放。
专家们普遍认为,绿氢成本高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高于化石燃料制氢,成为绿氢进一步商业化的最大“拦路虎”。如何探索构建低成本的绿氢供应路径,是下一步应思考的方向。
“特别是绿氢,要加快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材料创新,推进PEM制氢、储氢加注设备、氢内燃机等创新和应用。”张晓强认为,应加快降低绿氢成本,推动钢铁、化工、石化等产业“灰氢”转“绿”,构建低成本、规模化储运体系,开展多元应用示范。
“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不到1‰,但是到2030年,占比会扩大到15%。随着绿氢的规模化应用,到2030年,绿氢会成为氢消费的主要增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景春梅认为,当前绿氢制备单位成本为25元/kg,一旦价格降到20元/kg左右,绿氢和蓝氢的经济性有望持平。她认为,未来应以绿氢为导向,鼓励新能源大基地优先发展制氢产业;鼓励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通过从绿电到绿氢,在化工、冶金等领域逐步实现绿氢对灰氢的减量替代。
氢能产业链分为制、储、运、加、用等环节,制氢或者说氢源是产业链的起点。此前,氢源供应紧缺,用氢成本较高,是制约南海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南海在制氢设备研发和制氢项目建设上多方发力,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变。
今年4月,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生产基地在南海丹灶投产。该基地是国内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生产基地,随着基地的大规模投产,有望降低可再生能源制氢装备的成本50%到60%,进一步推进绿色制氢解决方案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
与此同时,南海推进各种不同工艺和技术路线的制氢项目落地建设。一方面,南海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技改项目及配套副产氢项目已经启动,项目将落地郭烈锦院士团队多年研发的“超临界水蒸煤制氢”技术。通过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副产氢技术实现制氢,项目可实现氢气产能约6300吨/年。
另一方面,瀚蓝可再生能源(沼气)制氢加氢母站项目,利用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内餐厨垃圾、渗滤液产生的沼气作为原料气进行制氢。“项目产能设计规模大概是3000立方每小时,每天的产能是6吨,一年的话大概是2200吨。”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元杰表示,以前需要外购氢源,氢能到岸价为每公斤50~55元。项目投产之后,氢能到岸价是35元,成本直线降低。
历经十四年探索,南海氢能产业已呈现出燎原之势。站上“碳中和”风口的南海,正以雄狮之姿踏上氢能产业发展的进阶之路。王勇表示,接下来,南海将加快建设中国氢能产业第一区,为氢能产业发展出台更强的政策支持,夯牢更实的基础配套,打造更好的科研平台,引育更多的人才资源,涵养更佳的产业生态,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年智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方智恒钟梓泓黄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