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分两批次实施“截污到户、雨污分流”,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雨污早“分家”告别“水浸街”

■实施雨污分流后,叠北东胜村环境变美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方智恒摄
珠江时报讯(记者/曾蓉通讯员/欧东儿)随着桂城街道办事处及周边片区约3万平方米范围的排水整治工程的完工,桂城街道首期一二批“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建设及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正式完成。至今,桂城已先后实施了两批次“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建设及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惠及41个自然村62个片区。
管道改造惠及41个自然村
“以前每逢大雨,我们这里都会‘水浸街’,现在改善了很多。”罗南冲路是村民出入平南社区的必经路,因为地势低洼,无论是村里巷道还是主干道路,水患成为了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
如今,新增的雨水收集井和铺设的管道都已“藏”在地下,看似看不见、摸不着,都是缓解水患的“神器”。工程通过新建涵箱,在暗涵内新增了污水收集管道,工程改造后有效解决雨水排不及现象,削减雨期溢流污染。工程对原有箱涵排口溯源整改、清淤清杂、涵体结构修复等,实现了清水入涌、污水入厂,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村内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经过长期努力,这样的“福利”已惠及桂城陈丰村、茶基村、高桥村、八间旧村、江表下街、孔溪村、聚龙村、江左、东约村、涌源村等41个自然村62个片区,铺设污水管网约51千米,雨水管网约62千米,完成建筑雨水立管改造房屋约6454户,整体覆盖率达到88%以上。
雨污分流纳入十大治水工程
2019年,南海区吹响了全区推进自然村“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作的号角,桂城快速响应,完成了对叠滘、夏教、平东、北区等首批示范村居片的摸排调查工作,发现村道内管线复杂,施工难度高。
为什么还要继续攻坚呢?那是因为雨污合流的弊端太多,不利于桂城生态环境建设,更影响了桂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桂城辖区河涌纵横交错,遍布各个社区。目前农村的自建楼,排水均通过一条主管直下,从上自下将天台、阳台、厕所、厨房的所有雨水或污水接入,然后流入下水道。雨水与污水混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会稀释污水浓度,使其未达到污水处理的浓度,被排到河涌里,也会把污水带到河涌里。在大雨和暴雨预警天气,当雨污水达到一定水量时,会出现溢流现象,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到河涌,给水环境造成直接污染。
经研究发现,雨污分流排放体制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雨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适应社会发展。为此,桂城近年来积极推进“截污到户、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逐步改造优化原有合流制体制,因地制宜采用雨污分流制。
两年来,桂城将“截污到户、雨污分流”作为河长办的重点工程和“2023年桂城街道十大治水行动”之一,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改善河涌水质提升村居环境
“一是工程难度大,特别是一些旧村落,村民的房子基础差巷道窄,作业面少,保证房屋安全、工程质量最为重要;二是沟通协调难度大,前期的解释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桂城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职能部门、社区干部多次就工程细节入户沟通。如居民要求工程不得过于接近村屋,要保持70厘米的距离;要求同村巷道不能同时动工,以免影响车辆停放;要求施工队根据地质特点进行施工,工程队做到挖一处、填一处,实现当天回填。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完成改造的街巷,再也不见坑洼不平、污水横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崭新的水泥道路。
记者来到夏南一社区的高桥村,这里铺设了全新的、宽敞笔直的夏南大道,闲置荒地变成了精致的街心公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原来这些都是沙地,没有铺水泥,这次雨污分流工程除了地底下的管道,还帮我们铺了新的水泥路,村道明亮整洁了许多。”村民何伯说。
雨污分流及自来水管改造升级后的潭头村和东胜村,不仅周边河涌水质逐渐得到改善,还能让村民同时使用上更干净的自来水。重要的是,经过改造升级,凹凸不平的路面变得平整宽敞,美观又便民。
雨污分流工程不仅给沿路的民居楼房加装了雨水管,还在村巷的地下埋下了污水收集管,统一排到污水处理厂,并取消了沿路明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