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乡村俏起来
看得见乡愁 享得了舒适

■大沥镇大镇社区村容村貌。通讯员供图

■桂城中区社区建成不少主题公园。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里水镇不少村居村民参与花化工程,扮靓家园。
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摄

这个暑假,虽然没有带娃去外地旅行,但可可一家并不觉得乏味,因为她们趁着周末带孩子去西樵来了一趟“山野”之旅,住山上民宿、吃地道农家菜、爬爬山玩玩水,说不出的宁静与放松。
像可可一样,今年暑假选择南海游的不在少数,他们多选择西樵、里水、九江的民宿住一住,顺带去周边的公园、果园或者村里逛逛。这在几年前是比较少有的现象。
随着乡村振兴的扎实推进,这两年来,南海的村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西樵、九江桑基鱼塘美如画,呈现出别样的生态之美;里水、桂城推窗见公园,精巧别致,舒适美丽;狮山、大沥水清岸绿,生态宜居宜业;丹灶湿地、湖泊、田园遍布,旖旎风光惹人爱……诸多“绿色之美”,浓缩着南海区“近者悦,远者来”的生态环境蝶变,也逐步描绘出了一幅“推窗见绿、出门见水、移步皆景”的乡村生态画卷。
乡村美了
家门口享“向往的生活”
庭院变花园,出门即见景,如今,这样的景象在南海随处可见。“村容村貌更好了,每天都能在村里的公园散步锻炼两小时,越来越舒心。”走进西樵镇爱国社区沙涌村,今年70岁的麦贤才正在村口公园散步,对于爱国社区的环境变化,他难掩自豪。
麦贤才告诉记者,沙涌村村口公园原来种植了蕉树,也堆放了不少建筑垃圾,在2019年11月,爱国社区决心将这里整改提升为公园,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如今,公园内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爱未成年人等创文公益广告和景观小品,让村民在休闲散步之余,受到熏陶。
丹灶镇的良登法治公园最近也迎来大“变身”。如今,大人坐在公园的石凳上闲谈生活趣事,孩童们在娱乐器材上嬉戏玩耍,成为村民美好生活的场景。有人从香港、广州等大城市返乡探亲时,村民带他们到村内游逛,拍上两张靓照发到朋友圈,引来点赞和好评无数。
“如今的农村,颠覆了过去人们印象中脏乱差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干净的公共场所,清新的乡间空气,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吗?”听闻长居香港的亲戚称赞良登村,村民梁健霞非常开心,“以前亲戚返乡只能在家吃饭闲谈,哪里都去不了,如今不一样了,村内新增的公园成为他们迫不及待要参观的景点,因为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是极为难得的。”梁健霞说。
确如梁健霞所说,目前在南海村居,随着村居环境的提升,村民已然在家门口享受到“向往的生活”。漫游山谷,鸟语花香,清幽怡人,里水镇展旗峰生态公园“天然氧吧”的清新魅力,让人沉迷其中;青砖黛瓦、竹制篱笆、花飞蝶舞,狮山镇象岭村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花园坐落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成为村中亮丽的风景线;夏南一社区中,曾是社区卫生黑点的闲置地,如今化身龙舟文化公园,配套1.2公里的滨河慢行系统,居民和游客仿佛漫步在岭南水乡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村气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各镇街村居各显其招“见缝插绿”,建起了一个个村口公园和口袋公园。
随处可见的生态之美,让整个南海村居显得生机勃勃,处处蕴含精致秀丽之美。
以人为本
高标准提升村居生态环境
从环境脏乱差、无休闲地可去,到村村见公园、处处皆美景,背后是南海各镇街以人为本高标准提升村居环境的坚定举措,也是南海推进城乡融合必不可走的一步。
以大沥镇为例,近年来也正以美丽文明村居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发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村居环境。对此,大镇村民吴丽芳感受颇深。过去,在大镇社区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而如今,尽管连日都有大雨,但她出门一点都不担心:“社区的路面都铺了水泥,卫生也做得很到位,到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作为大沥镇乡村振兴的试点社区之一,大镇社区通过优化社区规划布局、巧用政府政策资源,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从环境再造入手,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也为社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现在,这里有整齐划一的停车场、赏心悦目的花海、宽敞平坦的休闲公园……配套完善又宜居的环境,让不少搬到外面居住的大镇村民,这两年纷纷选择“回流”。环境的改善,也为大镇社区带来经济的腾飞。2020年以来,先有“尚百年”全铝家居优质企业率先进驻,建设大沥全铝智能家居产业园,再有民旺·瀚星科学园项目顺利落户,规划建设创新科技产业园,为新兴产业集聚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支撑。
如今,大镇社区那片十多亩的朝阳花海,成了大沥镇的网红打卡点,每到花开季节,便有不少广佛人前来打卡。
里水镇则充分做活水文章,以南部里水河、北部金溪河为纽带,串起了沿线12个乡村振兴连片示范村(社区),以“一村一品牌”为特色,充分盘活沿线文化资源,形成了“南有梦里水乡风情游,北有岭南农业大观园”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而在西樵,则推进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渔耕粤韵公园两个万亩公园建设,高标准推进碧道建设,实现山南片区—听音湖水上生态观光旅游线路全线贯通,优化生态空间;打造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10条村居因地制宜打造独特的生活空间。
在桂城,与城市社区高大上的市政公园相对应的,是在农村社区高标准建设了小家碧玉般的主题公园。以中区社区为例,便在三山森林公园山脚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在这里,居民可以一边感受天然氧吧的生态美,一边感悟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精神美。在依托生态、区位等优势,建设多个不同主题的公园,并配置风雨连廊及休憩小景等设施的同时,中区社区还计划在西江及涌源再建4个“口袋公园”,最大化地改善美丽人居环境。
社区公园陆续建成开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显,岭南水乡风情韵味渐浓,在乡村振兴这个时代征程里,南海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乡建设,以高品质打造美丽乡村、美丽南海。
爱家爱村
村民自觉维护村内环境
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得南海区的不少镇街、村居,在全市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检查中排名靠前,大沥镇凤池社区、大镇社区,狮山镇象岭村、谭边社区,九江镇西桥社区获得过市级表彰及百万元奖励。
实际上,对于农村社区来说,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仅是一场颜值革命,更是一场人文素质和社会治理的革命。
里水镇赤山村村民李祖德二楼的阳台并不大,只有1.5米宽左右,但被他打造成了家里的一个小景。“我家的牵牛花,和邻居家种的是同一个品种,大家都赞我们种的牵牛花好看!”自从里水各村居开展“花化”工程以来,村民家的庭院越来越美,村民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在德叔家里一楼入口处有个3米宽的小花园,种有金桔、一串红、黄玫瑰、桂花等花卉。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小花园的墙绘,那是去年村里链接“大学生进村”后带来的变化。别致的墙绘与摆设的绿植花卉相映衬,让整个院子显得更有生气。德叔说,将自家阳台打扮漂亮,美丽又悦心,还能为村争光。
扮靓自家庭院,村民一边品茗一边赏花,岂不快哉?除了里水镇赤山村外,南海区内不少村居也掀起共建美丽家园的热潮,纷纷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及评选活动,激发了村民美化家园的热情。
而在西樵,乡村振兴建设全面启动后,各村居社区想方设法动员多方力量,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提升居民自豪感和社区归属感。“以前从旧村到新村,一路虽有不少植物,但也有不少卫生黑点。”年过七旬的西樵显岗社区居民侯锦英说,为了改善这个情况,社区居民与社工群策群力,对东方村7个地方进行微改造。其中,侯锦英与9名热心街坊组成社区自组织,每月两次对营造点的花草树木进行护理。“我们还给每个营造点命名,看着干净整洁的营造点,居民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提高了,有的还搬来自家花草装扮小花园。”侯锦英笑着说。
在环境变美的同时,人们的卫生意识也逐步增强。尤其是“垃圾分类”,在南海一些农村社区,已经成为风尚。在大沥镇大镇社区,吴丽芳隔几天都会拎着在家里就分类收拾好的纸箱、塑料瓶等,一一放到一中文化公园门口旁的垃圾分类小屋。小屋不仅干净、漂亮,还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换取积分,兑换饮料和零食,深受居民的欢迎。
“亲眼所见垃圾治理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全体居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环境美才能生活美’的种子。”大镇社区党委书记梁汉波说,大镇社区积极创新探索,开创出一套富有社区特色的“2+1+4”垃圾收运模式,如今,垃圾分类意识在居民中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均在90%以上,垃圾减量率超过25%。
记者手记
生态振兴为村居带来﹃人气﹄﹃财气﹄﹃和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广佛腹地的南海,正坚持城乡与生态共存的原则,通过持续增加城乡生态环境供应,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如今在南海,水清岸绿、缤纷花海、醉美公园随处可见,既有“烟火气”,又留得住乡愁,更有高颜值的现代活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为南海乡村收获了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第一,生态振兴为村居留住了“人气”。在采访中,不少村居书记告诉记者,人居环境的改善,让不少曾经外出购房居住的村民“回流”。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便骄傲地告诉记者,生态环境的蝶变,让近三年回流儒溪村居住的村民,达到三年前居住人口的90%。
第二,生态振兴为村居聚集了“财气”。在过去,招商引资往往是村居的短板,这也让南海的村级工业园里,聚集了不少散小乱污的小微企业;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投资大、附加值高的大项目来了,一些有乡村情调的人也来投资民宿、餐饮,这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生态振兴为村居积攒了“和气”。在采访中,不少村干部告诉记者,以前村民间不时会有一些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起纠纷,如今随着环境的改善,大家参加公共活动多了、交流多了、心气儿顺了,邻里间的矛盾也少了很多,环境的变美让村居多了“和谐之美”。
作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一道必答题,很显然,各镇街、各村居对生态振兴达到了高度共识。而且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尽管大家所走的路不同,但先美起来的村居,都已然尝到了“变美”的甜头,也激发了更多的村居变美的动力,更激发起自己对更深层次美的追求,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海村居必将“更美更好”。
策划/珠江时报记者赵艳丽统筹/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赵艳丽文/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李翠贞欧林菊丁当通讯员张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