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唱大戏摘得全国“小梅花”奖
南海注重粤剧文化传承,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推广戏曲艺术,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奖项

■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郭俊琪在指导小演员做动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剧照。
近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公布了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审核结果,南海原创少儿粤剧节目《红军不怕远征难》荣获“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
一直以来,南海区注重粤剧文化传承,从2008年开始探索“粤剧粤曲进校园”,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推广戏曲艺术。在历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南海区文化馆选送的节目和小演员获得过3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性奖项3项。
推陈出新
自编自导拿下全国大奖
南海区文化馆戏曲专干每周定期深入西樵第一小学、里水和顺中心小学、西樵阳光宝贝幼儿园等学校进行粤剧节目排演、戏曲身段基本功、唱腔等训练,并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演出。
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由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郭俊琪编剧及导演,是一部以歌颂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原创少儿粤剧作品,也是他首次创作的粤剧作品。
谈及创作初衷,郭俊琪坦言已经酝酿了好几年。郭俊琪曾是一名粤剧演员,在粤剧行当内,很少有既能演又能写的复合型人才。“这得益于2012年我们馆开设的粤曲创作培训班。”郭俊琪介绍,当时有10多名学员,他就是其中之一。“南海区文化局原副局长杨粤生授课,培训班持续了三年时间,我也由此学会了粤剧粤曲创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表现的是红军在缺衣少食、高山险阻的恶劣环境下,不畏艰险毅勇向前的故事。一开始,郭俊琪按照曲艺的方式,只创作了前面的唱词,设计好了唱腔,后来又增加一段“搭人桥过大河”的情节,最终将粤曲变成粤剧,在最后他还将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改编成新曲唱词。这种原创方式,与以往的创作模式不同,在整剧排练完成后,再找专业的老师根据表演者的情绪、舞台调度、气氛完成音乐设计。“以往的创作过程是颠倒过来的。”郭俊琪说。
兴趣为师
三年磨练成就剧中“老戏骨”
这部原创少儿粤剧作品涉及指导员、侦察兵和红军战士三种角色,由大沥水头小学12名学生共同演绎,叶振佳饰演了其中的指导员并担任主唱。三年级时,叶振佳便加入了学校的小星晖粤剧社学习粤剧表演,到现在已经学了3年。“这几年的磨练和学习中,叶振佳参与了《华山救母》《罗成写书》等粤剧表演,算是学校粤剧小演员中的‘老戏骨’了!”水头小学粤剧科组长邓
丽丽说。
经过多年学习,叶振佳已经爱上粤剧粤曲,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平时看电视转台只要看到有粤剧表演,他都会停下来看半天,广东省粤剧院的表演他也会很关注,有时会去看网络直播。他还提出,想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系统学习粤剧。”叶振佳的妈妈黎女士告诉记者,受家庭氛围影响,儿子擅长唱歌,自从参加了学校的粤剧社后,就彻底爱上
了粤剧,而粤剧传递出来的美德也正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
在《红军不怕远征难》剧中,12名小演员用精彩的表演再现了那段热血激昂的历史,弘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部戏教会了我凡事不要轻言放弃,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要坚持下去。”叶振佳说。在短短一个月的紧张排练中,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有时一段表演总有人不到位,要重复很多遍。
成果丰硕
多部粤曲粤剧获国家及省市殊荣
南海区在粤剧的推广与传承上不遗余力,推动“粤曲粤剧进校园”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粤剧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老年观众的离去,如何传承?这是南海区文化馆馆长郑艳芬一直思索的问题,“怎么做才能让年轻一代学会欣赏粤剧的美?”她认为,培养粤剧观众,必须从幼儿园、小学开始。
走进西樵第一小学的红豆粤剧社,舞台上放着古筝、定音鼓、高胡等乐器,其后挂着孩子们的戏服、各色靠旗和头饰。随着乐曲响起,学生们的动作功架有板有眼……每周四下午,南海区文化馆的戏曲专干都坚持走进校园开展粤剧基本功训练,包括粤剧表演的指法、身段等。
早在2008年,南海区以西樵第一小学为试点,开始推动“粤曲粤剧进校园”,多年来坚持传承和自主创新“两手抓”。一方面,积极开展粤曲、粤剧进校园实践,结合学生特点创编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编排粤剧身段操、不同声韵的绕口令等,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温。南海区文化部门还邀请省市相关专家及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走进学校,给学生指导和授课。
通过十多年努力,“粤曲粤剧进校园”逐步在南海各个学校开花结果。2011年,西樵第一小学获“南海区粤剧传习所”称号,同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称号。里水和顺中心小学、大沥水头小学、西樵阳光宝贝幼儿园也加入学习推广行列,并分别成为市、区重要的戏曲传承基地。
“推动粤剧进校园,选择、创作适合青少年的剧目尤其重要。”郑艳芬介绍,贴近生活的题材更容易唤起孩子们的情境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排演的过程中既易于融入,同时潜移默化地受教育、获益。
多年来,南海有《杨门女将之探谷》《穆桂英求将奇遇记》《红军不怕远征难》等多个校园剧目获得国家及省市殊荣。其中,由南海创编的粤剧身段操获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展示一等奖。
郑艳芬坦言,推动粤曲粤剧进校园,当前还面临师资缺乏等难题。“待遇、编制、资格证都是成为粤剧教师的难关。”她希望相关部门对南海的传统艺术给予更大支持,让粤剧得到更好传承。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文/珠江时报记者王方亚洪晓诗图/南海区文化馆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