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8月13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发布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新交通即将出发!
    •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
    • p34

    第A02版:要闻

    • 以过硬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
    • 南海新交通试验段首通段近期将运营
    • 铆足劲奋力干 提升水生态环境
    • 狠抓15项重点工程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 “大兵团”出击整治摩电违法行为
    • 全面排查隐患杜绝事故发生

    第A03版:要闻

    • 建言献策出实招 打好“轨道交通牌”
    • p33

    第A04版:383111752

    • 南海乡村俏起来

    第A05版:文化

    • 娃娃唱大戏摘得全国“小梅花”奖
    • 传授狮艺20年 徒弟徒孙5万人

    第A06版:镇街

    • 镇村联动 一周整改48个“黑点”
    • 汇聚社工力量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 桂城4家老旧农贸市场停业整顿
    • 狮山锦绣半岛推新品湖景现房

    第A07版:要闻

    • 防治结合打造全国县区级公卫医院标杆

    第A08版:要闻

    • 用好医联体优质资源打造温暖工程新模式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05:文化

娃娃唱大戏摘得全国“小梅花”奖

南海注重粤剧文化传承,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推广戏曲艺术,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奖项

2021年08月13日

    ■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郭俊琪在指导小演员做动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剧照。

    近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公布了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审核结果,南海原创少儿粤剧节目《红军不怕远征难》荣获“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

    一直以来,南海区注重粤剧文化传承,从2008年开始探索“粤剧粤曲进校园”,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推广戏曲艺术。在历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南海区文化馆选送的节目和小演员获得过3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性奖项3项。

    推陈出新

    自编自导拿下全国大奖

    南海区文化馆戏曲专干每周定期深入西樵第一小学、里水和顺中心小学、西樵阳光宝贝幼儿园等学校进行粤剧节目排演、戏曲身段基本功、唱腔等训练,并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演出。

    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由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郭俊琪编剧及导演,是一部以歌颂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原创少儿粤剧作品,也是他首次创作的粤剧作品。

    谈及创作初衷,郭俊琪坦言已经酝酿了好几年。郭俊琪曾是一名粤剧演员,在粤剧行当内,很少有既能演又能写的复合型人才。“这得益于2012年我们馆开设的粤曲创作培训班。”郭俊琪介绍,当时有10多名学员,他就是其中之一。“南海区文化局原副局长杨粤生授课,培训班持续了三年时间,我也由此学会了粤剧粤曲创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表现的是红军在缺衣少食、高山险阻的恶劣环境下,不畏艰险毅勇向前的故事。一开始,郭俊琪按照曲艺的方式,只创作了前面的唱词,设计好了唱腔,后来又增加一段“搭人桥过大河”的情节,最终将粤曲变成粤剧,在最后他还将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改编成新曲唱词。这种原创方式,与以往的创作模式不同,在整剧排练完成后,再找专业的老师根据表演者的情绪、舞台调度、气氛完成音乐设计。“以往的创作过程是颠倒过来的。”郭俊琪说。

    兴趣为师

    三年磨练成就剧中“老戏骨”

    这部原创少儿粤剧作品涉及指导员、侦察兵和红军战士三种角色,由大沥水头小学12名学生共同演绎,叶振佳饰演了其中的指导员并担任主唱。三年级时,叶振佳便加入了学校的小星晖粤剧社学习粤剧表演,到现在已经学了3年。“这几年的磨练和学习中,叶振佳参与了《华山救母》《罗成写书》等粤剧表演,算是学校粤剧小演员中的‘老戏骨’了!”水头小学粤剧科组长邓

    丽丽说。

    经过多年学习,叶振佳已经爱上粤剧粤曲,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平时看电视转台只要看到有粤剧表演,他都会停下来看半天,广东省粤剧院的表演他也会很关注,有时会去看网络直播。他还提出,想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系统学习粤剧。”叶振佳的妈妈黎女士告诉记者,受家庭氛围影响,儿子擅长唱歌,自从参加了学校的粤剧社后,就彻底爱上

    了粤剧,而粤剧传递出来的美德也正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

    在《红军不怕远征难》剧中,12名小演员用精彩的表演再现了那段热血激昂的历史,弘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部戏教会了我凡事不要轻言放弃,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要坚持下去。”叶振佳说。在短短一个月的紧张排练中,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有时一段表演总有人不到位,要重复很多遍。

    成果丰硕

    多部粤曲粤剧获国家及省市殊荣

    南海区在粤剧的推广与传承上不遗余力,推动“粤曲粤剧进校园”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粤剧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老年观众的离去,如何传承?这是南海区文化馆馆长郑艳芬一直思索的问题,“怎么做才能让年轻一代学会欣赏粤剧的美?”她认为,培养粤剧观众,必须从幼儿园、小学开始。

    走进西樵第一小学的红豆粤剧社,舞台上放着古筝、定音鼓、高胡等乐器,其后挂着孩子们的戏服、各色靠旗和头饰。随着乐曲响起,学生们的动作功架有板有眼……每周四下午,南海区文化馆的戏曲专干都坚持走进校园开展粤剧基本功训练,包括粤剧表演的指法、身段等。

    早在2008年,南海区以西樵第一小学为试点,开始推动“粤曲粤剧进校园”,多年来坚持传承和自主创新“两手抓”。一方面,积极开展粤曲、粤剧进校园实践,结合学生特点创编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编排粤剧身段操、不同声韵的绕口令等,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温。南海区文化部门还邀请省市相关专家及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走进学校,给学生指导和授课。

    通过十多年努力,“粤曲粤剧进校园”逐步在南海各个学校开花结果。2011年,西樵第一小学获“南海区粤剧传习所”称号,同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称号。里水和顺中心小学、大沥水头小学、西樵阳光宝贝幼儿园也加入学习推广行列,并分别成为市、区重要的戏曲传承基地。

    “推动粤剧进校园,选择、创作适合青少年的剧目尤其重要。”郑艳芬介绍,贴近生活的题材更容易唤起孩子们的情境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排演的过程中既易于融入,同时潜移默化地受教育、获益。

    多年来,南海有《杨门女将之探谷》《穆桂英求将奇遇记》《红军不怕远征难》等多个校园剧目获得国家及省市殊荣。其中,由南海创编的粤剧身段操获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展示一等奖。

    郑艳芬坦言,推动粤曲粤剧进校园,当前还面临师资缺乏等难题。“待遇、编制、资格证都是成为粤剧教师的难关。”她希望相关部门对南海的传统艺术给予更大支持,让粤剧得到更好传承。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文/珠江时报记者王方亚洪晓诗图/南海区文化馆供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