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养蜂人冼自富:
追逐四季花期 酿造一世“甜蜜”


■冼自富在切蜂巢,取蜂蜜。

开栏语
在漫长岁月里,总有一些默默坚守着传统手艺的匠人们。
相比于连绵不断浩大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却又在横向辽阔的另一片天空里,隐身于街头巷陌,散发着岁月静好的迷人力量。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并未缺席每一场文化的盛大演进;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代代相传、不懈改进,而显得历久弥新。
今天起,珠江时报开设“南海·守艺人”栏目,寻找南海那些“隐在深山人未识”的民间手艺人,通过记者的笔触、镜头,让更多人了解匠人们“择一城,守一艺”的心境,让传统手艺绽放新时代的旺盛生命力。
曾有一首现代诗这样描述养蜂人:“只能不停地迁徙,去守住下一片初晴花季。”在南海丹灶罗行社区西杜村,今年67岁的冼自富就是这样的养蜂人,终其一生如同蜜蜂一般辛劳,追逐着四季花期,只为做好这份“甜蜜事业”。
养蜂采蜜43年蜜蜂成为一生“挚友”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体验。作为土生土长的丹灶金沙人,67岁的冼自富已养蜂43年,那些漫天飞舞的“小精灵”已陪伴他度过大半生,而甜这种滋味也早已流淌进他的血液里,嵌进生命的年轮。
“当时有个浙江人来村里养蜂,我对这行当很感兴趣,整天都过去转悠‘偷师’,慢慢也摸索出了门路。”自1977年从浙江养蜂人手里接过第一排蜜蜂,如今冼自富已有200多个蜂箱,每箱拥有过万只蜜蜂,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蜂人。
冼自富年轻时,曾向妻子麦云欢许诺,要带她从事一份“甜蜜”事业。而正是靠着这份“甜蜜”事业的收入,他们撑起了整个家,膝下四女一儿如今早已成家立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丹灶五金行业蓬勃发展,成为有名的五金之乡。敢为人先的冼自富也于1982年开起自己的五金厂,但养蜂这一“老本行”始终没有放下。在他看来,开厂是谋生方式,养蜂才是兴趣所在。
每天,冼自富都要走进蜂场,开始他的“标配动作”——开蜂箱。“200多个蜂箱,每排蜂巢框的进度都心中有数,但也要经常打开检查一下。”每掀开一个蜂箱盖,冼自富都逐一拿起满是蜜蜂的蜂巢框,检查它们的状态是否正常。蜜蜂被惊动了,围着他嗡嗡飞起来。“最近刚下过雨,蜜蜂容易有情绪,蜇人也是常有的事。”冼自富表示,他20几岁就开始养蜂,不知道被蜜蜂蜇了多少次,早已习惯了。
春天田野里飘来的淡淡花香、成群蜜蜂发出的嗡嗡声、醇香甜美的蜂蜜……这些都是构成冼自富大半生的重要元素,在他看来,“一家人守着一窝蜂,相伴到老,这样的人生也足够滋味。”
追逐四季花期用心酿造百般甜味
每位养蜂人心里都有一张专属地图,用于追逐四季花期。每年清明前后,冼自富都会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
“清明雨水一过,采蜜期就开始了。”冼自富介绍,每年清明前后,他都会开车载上100多个蜂箱,前往广州增城、从化的荔枝、龙眼果园,收获这一季的甜蜜。“当季采下的蜜糖就是荔枝蜜或龙眼蜜,这便是春日的第一口香甜。”
6月,冼自富会载着蜂箱来到三水南岸,放出“小精灵”们采摘一种特殊的蜜糖——桉树花蜜。“桉树花蜜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具有药用功效,一般不作售卖。”在冼自富看来,采桉树花蜜也是一年中的重要工作,因为到了7、8月份百花凋零的季节,桉树花蜜将是蜜蜂的重要食物来源。这种“以蜜养蜂”的方式,也是养蜂人对于自然法则的哲思。“取之于‘蜂’,用之于‘蜂’,这样才能和谐共处。”冼自富笑着说。
金秋十月是冼自富一年中最忙碌的月份,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将蜂箱搬到西樵山下。10月的西樵山,群花竞放,方圆几公里内的花海成为蜜蜂们的“乐园”。如果天气条件好,每年10月,冼自富可以在西樵山“打蜜”5次,收获2000斤以上蜂蜜。
除了带着蜜蜂追逐花期,冼自富也在蜜蜂身上感悟到许多做人的朴实道理。“除了蜂王,普通工蜂的生命只有40天左右,而它们却勤劳一生,酿造甜蜜的同时,传递花粉孕育了累累果实。”冼自富说,几乎所有用来赞誉人类美好品格的词汇,用在蜜蜂身上都毫不过分。
拓宽销售渠道在朋友圈“带货”
“每天都要去蜂场转一转,尝尝最新鲜的‘蜂巢蜜’,这样才算开启一天的生活。”5月21日,冼自富和妻子拿上特制的“打蜜”工具,前往蜂场“溜达”。
在一些蜂箱的“门口”,一群离巢的蜜蜂为争花蜜围作一团,竟开始“打架”。冼自富习以为常,大步踏上前,向蜂群吹了口气,蜜蜂纷纷散去。“有时候天气不好,蜜蜂也像小孩子一般闹脾气,倒也为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冼自富表示,现在儿女均已成家,五金厂也交给了儿子管理,养蜂重新成为夫妻二人的唯一事业。
长年以来,冼自富的蜂场所酿造的蜂蜜,基本都靠朋友间介绍售卖,暂无建立相关销售渠道。每年产出的蜂蜜,多数被朋友、亲戚、工厂客户购买,丰收年份还常有库存。谈起此事,冼自富摆了摆手,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蜜甜不怕村里偏。”
“自家产纯天然本地蜂蜜,要不要试一下?”而在冼自富的女儿小兰看来,应该将爸妈辛勤劳动的成果“分享”出去。为此,冼自富的子女们开始在朋友圈推销自家纯正的蜂蜜。“养蜂其实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子女肯定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小兰说。
对于子女们的“带货”,冼自富也表示支持,“但也没想过要将养蜂事业如何做大做强,归根到底就是兴趣所在的一门手艺而已。”
未来,这门养蜂的传统手艺该如何传承下去,冼自富暂时也未寻得答案。
初夏的午后,斜阳透过树木枝叶间,洒下一地金黄,与冼自富身旁飞舞的那群金黄“精灵”交汇成一片。眼前的这一片金黄,会是穿越无数年月的永久辉煌,还是被时光洪波慢慢吞噬前的回光?或许,只有冼自富自己心里清楚。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吴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