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纱 ——云纱“响”南海
1过莨水前,工人运来薯莨,用于制作薯莨液泡制香云纱。
2纱绸过莨水。纱绸在天然的植物薯莨汁水进行浸染。
3白绸经过一次次的浸染和晒干,渐渐由白色变成淡棕色,直至变成棕红色。
4工人们在草地上晾晒纱绸,将其绷直让光照充分均匀。
5工人用莆叶扫帚扫均,让着色更加均匀。
6柔软的草皮,是晒莨的先决条件。晒莨对草地和阳光的要求都很高,草地要经常修剪。
7工人把晒干后的纱绸卷起。
8晒干的纱绸将继续泡染。
扫码一下 观看视频:香云纱是这样晒出来的
香云纱,俗称茛绸、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被誉为“岭南瑰宝”、丝绸界的“软黄金”。
星罗棋布的“桑基鱼塘”,代表着珠江三角洲桑蚕文化。南海丹灶塱心谭家村整体坐北向南,村前南面田野宽广,水系密布,乃典型珠三角农渔合耕村落。如此的地理环境使塱心谭家村孕育出远近闻名的香云纱。
香云纱制作的其中一道工序晒纱:纱绸过莨水、晒莨、卷绸。用天然的植物薯莨汁水进行浸染,工人们双手不断地翻动二十米长的胎布,让纱绸充分吸收薯莨水,染好的在阳光下进行晾晒,最后纱绸卷起。
白绸经过一次次的浸染和晒干,渐渐地由白色变成淡棕色,直至变成棕红色。工人们舞动着手中的莆叶扫帚,像画家的手,挥动着画笔,在天地间创作。他们用汗水换来了香云纱的清凉,凝聚了手工劳作的智慧与灵性。
区别于机器生产的不断复制,色彩沉实而典雅的香云纱,通过了人工几十次反复染晒,渐现雏形。
香云纱是阳光、薯莨和汗水“炼”出来的柔软之物。在这里,记录着香云纱反复几十次染晒的工序,记录着工人的智慧和汗水,见证着丹灶塱心谭家村这项传统手工业的兴旺。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