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满堂
◎董丽青
在宁静的乡村,住着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王婆。
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她的眼神依然清澈明亮。她身体硬朗得让人难以置信,一副完好无损的牙齿,一双还算麻利的腿脚,让她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出众。她的居室总是干净整洁,透出一股温馨的气息,一看便知是个讲究生活品质的人。
王婆膝下有五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在以耕种为主的年代,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劳动力。每当农忙时节,子女们齐上阵,很快就把方圆几里的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王婆看在眼里,喜上眉梢。然而,她心中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她的两个儿子因为年纪尚小,调皮捣蛋,经常在田埂上玩闹,不仅不帮忙,反而把耕种好的田地搞得乌烟瘴气。尽管如此,王婆依然对他们寄予厚望。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读书成了王婆子女们的一大难题。幸运的是,她的两个儿子如愿以偿进入学堂,女儿们却因为家庭贫困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每当提起这件事,王婆没有一丝愧疚,反倒眉开眼笑,逢人就赞:“儿子有出息!”
时光荏苒,女儿们渐渐长大,纷纷外嫁他乡。王婆的两个儿子则留在她的身边,成为她晚年的依靠。每当看到儿子们近在眼前,王婆总是笑容满面,心中充满欣慰。然而,这份欣慰并没有持续太久。她的两个儿子虽然近在咫尺,却从未主动看望过她。每当她生病或需要照顾时,总是女儿们抽空回来探望,或买水果、或做饭、或打扫。
邻居陈姨路过王婆家时,总是眼巴巴地往里张望。她看着王婆一尘不染的居室,心中充满了羡慕与嫉妒。
她酸溜溜地挨着门框说:“王婆,女儿多好啊。”
王婆好像没有听到,自顾自地说:“我儿子说,过两天请我到五星级酒店吃饭!”
陈姨诧异地睁大眼睛,疑惑地问:“你有儿子?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儿子?”
这话让王婆感到莫大的侵犯,她顿时皱起眉毛,气急败坏地拿起鸡毛掸子,说:“你这个懵鸡陈,你才没有……”
陈姨见状,三步并作两步,落荒而逃。
不久,王婆的两个儿子各生了两个男孩,这让她更加坚信“福气”的存在。然而,四个内孙从未牵过她的手,反而外孙们每次都会拉着她吃香喝辣。
随着年岁的增长,王婆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女儿们提议送她去养老院,却遭到两个儿子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送母亲去养老院太丢人,但又不愿照顾她。生活的重压让女儿们不得不做出决定,最后还是把王婆送到了养老院。逢年过节,女儿们拎着大包小包去看望她,而儿子们却在她们走后去养老院拿走探访的礼品。
大年三十,养老院里热闹非凡,王婆却孤零零一个人吃饭。
看着窗外烟花绽放,她心中充满了孤独与寂寞。好不容易到了年初二,几个女儿接王婆出去吃饭,哪怕推着轮椅,她也要逛商场。王婆兴奋得合不拢嘴,每逢遇到熟人,就拉着他们的衣角,颤颤巍巍地竖起左手两根手指,右手四根手指,一字一顿地说:“我有两个儿子,四个男孙!”她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和满足,笑起来额头眯成一条线,眼角泛着泪光。女儿们听了,无不揶揄道:“是啊,多有福气!那两个宝贝儿子可曾请你吃过饭?可曾推你出来逛街?可曾给你钱花?可曾带你看病?”
商场闪烁的灯光,似乎藏着女儿们难言的委屈与辛酸。
风雨绵绵的一天,王婆的风湿病又犯了。她一个踉跄摔在楼梯上,半天不能动弹。看护阿姨发现后,连忙问:“王婆,通知您儿子,送您去医院吧。”王婆痛苦地说:“通知……女儿……”几个女儿不约而同地来到医院,她们轮流煲汤、喂药、切水果、嘘寒问暖……在女儿们的悉心照料下,王婆逐渐康复了。
出院后,她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儿子,关切地问候:“好久不见,我的几个乖孙们过得好吗?”她的语气充满了关爱与期待。大女儿嫉妒地说:“妈,难道你就不想你的女儿和外孙吗?”
王婆却将脸扭向一边,仿佛听不到大女儿在叫她。
(作者系南海区作家协会会员、南海新时代首届作家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