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艺术 赋能乡村焕新颜
西樵镇崇北社区探索“从生态到经济”转化,走出“生态+体育+旅游+城市”融合发展新路径

■与会者在崇北社区内参观。
一场关于“绿美”与“艺术”的乡村实践在西樵镇拉开帷幕。“樵见美好・艺术乡建”西樵镇北江片区联合大党委绿美共创现场会近日在崇北社区举行,展示了西樵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创新探索,共同勾勒“生态美、人文美、产业美”的“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微改造精提升
艺术赋能乡村焕新颜
走进崇北社区,青砖矮墙围合着四季花木,旧陶罐变身艺术花盆,非遗竹编搭成景观小品,移步换景间尽显“微改造、精提升”的巧思。这条精心打造的绿美示范路线,成为本次活动最生动的“开场白”,吸引市区镇领导、村居代表、巾帼志愿者、乡村美学专家等百余人驻足欣赏。
崇北社区党委书记刘纯维介绍,社区聚焦“家园共筑·活力崇北”品牌建设,以生态建设为支点,探索出一条“生态+体育+旅游+城市”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借势两江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文旅新IP,通过赛事引流更多协会组织、游客看见崇北、来到崇北、留在崇北;以绿色空间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让刘纯维感到振奋的是,这些改造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激活了社区的内生动力,“当村民在改造中找到家园归属感,形成文明新风尚,绿美生态建设就有了持续的内生动力。”
活动现场,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为“乡村美学研究室”成员颁发胸章,标志着这一融合社区干部、经济社社长、“乡村CEO”、返乡青年及乡贤的创新平台正式启航。
崇北社区的实践并非个例。近年来,西樵镇全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通过“组织牵头、妇联发动、群众参与、乡贤支持”,持续深化“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培育出百余个各具特色的示范庭院。
多元主体共建
汇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活动现场,一系列结对共建仪式格外引人注目:西樵镇乡村美学坊与崇北社区乡村美学研究室结对,进一步完善“专业团队+本土力量+社会资源”的多元协同机制;相关领导为区镇女企与崇北社区结对共建的“美丽庭院”——“五韵园”揭牌,标志着企业资本与乡村资源迎来深度对接;北江片区还与西樵镇足球、篮球、龙舟、乒乓球、太极等体育协会达成共建协议,启动北江体育文化节。这些举措构建起“专业团队+本土力量+社会资源”的多元协同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其中,乡村CEO利韦熹发布的北江体育文化节计划尤为亮眼。该计划整合华夏村的龙舟、大岸村的篮球、崇北社区的足球、联新社区的乒乓球、樵江社区的太极拳等本土体育资源,串联绿美景观节点,打造“体育+文旅+生态”的复合型IP。“我们计划通过美村计划,沿赛道种植观赏性农作物,让‘体育赛道’变身‘网红打卡道
,同时打造体育产业链,推动流量变现。”利韦熹充满信心地表示,将探索“以节促建、以赛引流”的发展路径,让绿美成果从“环境改善”转化为“发展红利”。
女企业家的参与则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商业思维。她们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将市场理念融入庭院经济开发,在示范庭院中植入中草药文创产品展售等业态,让“美丽庭院”从“观赏品”变为“增收源”。
从生态到经济
探索绿美乡村建设新路径
作为岭南医学大家何梦瑶的故乡,崇北社区正深挖并弘扬中医药文化底蕴,创新发展中草药文化。为将中草药文化与绿美生态建设相结合,活动中,乡村美学坊向崇北社区赠送“中草药种子盲盒”,参与者们在“五韵园”里种下薄荷、艾草、金银花等兼具观赏性与药用价值的植物。这些“种子盲盒”,不仅是生态共建的象征,更暗含着西樵镇对“绿美经济”的深层谋划——通过种植特色植物,未来可开发中草药文创、手工皂等衍生产品,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这种“从生态到经济”的转化逻辑,贯穿于本次现场会的诸多环节。例如,乡村美学研究室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挖掘北江片区的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等资源,策划“稻田艺术节”“水乡市集”等体验项目,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而区镇女企和社区的结对共建,更是将商业运营与乡村美学深度融合,探索“庭院+民宿”“庭院+手作”等新业态,让村民在守护美丽家园的同时,共享发展红利。
“这次活动,镇、村和女企都参与进来,共同为乡村美学聚力赋能,说明乡村美学这把‘火’,已经初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势。”西樵镇党委副书记王晓娟表示,希望更多村居能够借助乡村美学,扮靓乡村,创造美好。
展望未来,西樵镇的绿美乡村建设将实现“三个转变”:从“绿化为主”转向“四美融合”,从“短期行动”转向“长效机制”,从“物理改造”转向“精神重塑”。通过这些转变,以及开展“美学课堂”“最美庭院评选”等活动,西樵镇正努力让乡村绿美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樵镇正以艺术为笔,以生态为纸,在北江之畔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肖玲通讯员吴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