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摊位大民生 点亮南海新“夜”态
南海夜市蓬勃发展,点亮城市的活力与温情

■位于九江镇源林西江湿地公园的集装箱夜市。

■陈子源在制作吊烧鸡。
夜幕初垂,九江镇源林西江湿地公园亮起星星点点的暖光。集装箱夜市的商铺前飘来柠檬茶的清香,烤串的烟火袅袅升腾,孩童举着糖画嬉笑着穿梭人群。吆喝声、谈笑声与江风交织,勾勒出一幅“夜九江”的鲜活画卷……
而这只是南海夜市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在南海,夜经济以最朴实的姿态,点亮城市的活力与温情。
C-BOX里的“百味江湖”
傍晚六时,西江畔,摊主翠姐的集装箱商铺前已排起长队。她与丈夫默契配合,烤串翻飞间飘出阵阵焦香。
“一个集装箱改造需投入五六万元,但顾客喜欢吃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值得!”金融从业者出身的翠姐,将夜市经营视作热爱的事业。为做出特色,她曾远赴苏州学习糖水摆盘、到汕头钻研绵绵冰技艺,还结合澳门亲戚传授的鸡蛋仔秘方,研发出50余种饮品、近百款小吃。
另一边,主理人“豆腐哥哥”的创意摊位曾是网红打卡地,法式花园、港式风情等主题每半年一换,吸引不少市民前去打卡。然而,单一的经营模式和攀升的运营成本,让“打卡经济”难以为继。
深思熟虑后“豆腐哥哥”选择转型,在保留特色场景的基础上兼营创意轻食和文创周边,如港式主题搭配鸡蛋仔冰淇淋等。如今,摊位不仅人气回来了,更成为夜市差异化发展的典型。
记者在现场看到,各摊位前人头攒动,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拖老带少,亦有年轻的小姐妹牵着手逛街,灯光暖,江风微,市民心情惬意。
“我家就在附近,下了班经常和家人来逛夜市,吃吃美食,感受下热闹的氛围,幸福感满满。”家住附近的李女士正带着孩子在夜市闲逛。她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夜市的“烟火气”,各类美食集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整个人都被治愈了。
夜市的烟火气中,也藏着摊主们的酸甜苦辣。“天气转暖,客流量明显回升”“最近销量比上个月增长了两成!”不少摊主言语间满是欣喜。
而卖烤肠的阿玲姐坦言,周中营业额常不足百元,周末及节假日也不理想,母亲节当晚收入仅200元,“扣除成本,勉强糊口”。她期望,运营方能定期举办活动,优化节日氛围布置,进一步激活夜市活力。
桥底别致夜市成青年新聚点
当日,距离西江湿地公园20多公里的西樵龙湾桥底夜市,93盏暖黄灯光也照常亮起。
退役军人何庆辉的柠檬茶摊前,总排着长队。手工烤制的鸡腿和9.9元一杯的手打柠檬茶,是他退伍后创业的起点。
“租金200元一个月,比进厂自由多了。”何庆辉笑着说。从选柠檬时的口感太酸,到研发出“爆款”,何庆辉的“掂档”柠檬茶摊在政策支持下,成了夜市“明星”。
“虽然经营摊位要自己备料、制作、收摊,比进厂辛苦,但看到客人竖起大拇指说‘好掂’,那种成就感多少钱都买不到。”何庆辉称,经营成本低更有精力打磨产品。
如今,他的“掂档”已经成为夜市里名副其实的“掂”铺。“周末或者节假日人流量大的时候,一晚上能卖上百杯柠檬茶和几十个烤鸡腿。”说起业绩,何庆辉脸上透着欢喜。
不远处的瓦缸美食主理人陈子源,每日驱车两小时跨区经营,只为将“祖传”吊烧鸡带入西樵。
“瓦缸古法吊烧讲究火候和时间的把控,多一分太柴,少一分不熟。”陈子源对自己的手艺充满自信,虽然每天要往返近两小时,但他看准了南海和西樵的市场潜力,“这里年轻人多、氛围也很好,如果生意稳定,考虑在这里开分店。”
“以前路边摊脏乱差,现在统一规划管理后,走道更宽敞了,卫生也有保障。”本地青年戴伟新每周打卡夜市三次,柠檬茶和焦香烤鸡翅,成为他与朋友的深夜食堂。他指着周围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说,“你看,这里已经成为我们本地年轻人的新聚点了。”
而美食达人陈先生则专门从禅城驱车赶来,只为一口“外酥里嫩”的童年味道:“这里的烟火气很纯粹,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
城市烟火气带来的情感享受
南海的夜市为何能喜提众多街坊市民的喜爱?或许,这里藏着烟火气满满的“生命力密码”。
对灵活就业者而言,夜市是“永动”的创业孵化器。在南海,记者采访到的夜市主理人,既有年薪30万元的企业高管,将夜市经营视作热爱事业的金融从业者,又有接受过大牌茶饮培训如今日入四位数的茶饮店摊主……这些不足五平方米的摊位,承载着许多普通人的“理想”。
而对市民而言,比起商场里千篇一律的消费,夜市凭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轻松自在的氛围,给市民带来了既能逛得开心又不用“端着架子”的双重满足,而这种独特的体验正是夜市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九江的集装箱夜市、西樵龙湾夜市,还是桂城昆岗夜市,我们可以发现,“上班族”在这里摘下工牌大快朵颐后静静发呆,年轻情侣分享着平价正宗的广式云吞,新媒体达人逐个摊位打卡美食并记录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烟火气满满的市井小摊里,给多个年龄段的各个群体带来“想”与“不想”的“佛系”情感体验。
此外,也有市民期望得到更舒适有趣的夜市体验。市民刘成光认为,虽然夜市氛围很好,但目前存在品类较为单一的问题,许多摊位经营的产品相似,缺乏新意和更新。“希望能多一些特色、新颖的美食和商品,这样每次来都能有新鲜感,也能吸引更多人来打卡。”
或许,人们对市井新“夜”态的期待,本质上是在期待自身在这座城市的融入,以及城市对每个个体的关注。
深夜,收摊的摊主们推着餐车隐入巷口,意犹未尽的市民卸下了一天的疲惫,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奋斗与期待。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何燕慧沈芝强黄金全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沈芝强黄金全仇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