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 这些近视误区你了解多少?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据2023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大学生近视率为90%,从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情况来看,近视高发的年龄段已从8~12岁提前至6~10岁。近视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
叶黄素能防治近视?父母近视孩子也会近视?“护眼模式”可以防近视?为更好地普及眼健康科学知识,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爱眼护眼意识,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本期收集了网友关心的眼部健康问题,为读者科普、辟谣。
这些近视误区,要注意——
误区 1 近视是可以治愈的
近视可防可控,但不能治愈。出生时人眼为远视状态,婴幼儿约有+3.00D的远视储备,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逐渐延长,远视储备逐渐减少,最终发展为正视。而当近距离用眼强度进一步增加时,眼轴进一步延长,超过角膜曲率和晶体的代偿能力,正视则发展为近视。由于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近视是不可治愈的。
误区2 眼镜戴上,就摘不下来
眼镜戴与不戴,近视都是存在的,看远都是模糊的,并非是不戴眼镜近视就不存在了。而戴镜矫正后看远物象会变的清晰,视觉质量会好很多,孩子当然喜欢清晰的世界,也就不愿意摘掉眼镜了。反而,不戴镜可能会促进近视度数的进展。
误区3眼睛度数配低一些好
近视的矫正原则是最低近视度数达到最佳矫正视力,并非是降低近视度数配镜;降低度数其实就是留有一定度数的近视未完全矫正,孩子视远处物体仍是有些模糊的,仍会促进近视的进展。当然,也不是度数往高配好,因为度数过矫增加眼部调节需求,引起视觉疲劳,也会促进近视的进展。
误区4戴眼镜会使眼睛变形
大家都知道老花镜是凸透镜,看东西是变大的。而近视是用凹透镜矫正的,透过镜片看孩子眼睛是变小的,尤其高度近视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摘掉眼镜后感觉人眼睛变大了或者突出些了,这是镜片带来的视觉效果,并非是眼镜真的引起了眼睛变形。
误区5矫正后,近视就根治了
许多家长认为,近视不是啥大病,成年后做个近视眼手术,近视就治愈了。其实,不管是准分子激光手术还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只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满足大家摘镜的愿望,并不能改变已有的近视性眼底病变,如豹纹状眼底、黄斑病变等,也不能降低近视性眼底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强烈建议家长遵从医嘱,积极采取有效的近视防控方案,延缓近视的发生年龄及近视的进展速度,尽量避免成为高度近视。
误区6 盲目相信各种治疗
家长近视防控迫切,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近视治疗方法,比如祖传的中医“妙招”、各种视力康复机构等,商家夸大宣传近视防控效果,甚至采用治疗无效退款等招数,让不少家长上当受骗。其中有些方法以缓解视疲劳为主,对于假性近视可能有效,而对于真性近视,这些方法目前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是否有效,也无数据表明这些治疗方案是否安全。因此,孩子视力出现问题,建议家长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上当受骗。
误区7 父母近视,孩子就会近视
父母都近视的孩子不一定会近视,但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
有研究表明,同等条件下,与父母都不近视的孩子相比较,父母中一方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高2.1倍;父母双方都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增长到了4.9倍。概率增加不代表一定会发生近视,如果后天视力保护做得好,有助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
近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即使父母双方均不近视,在后天用眼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孩子也可能会发生近视。
误区8 叶黄素能防治近视
叶黄素在临床上多用于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但不能控制近视发展速度,对预防、延缓或治疗近视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
叶黄素是构成视网膜黄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在人体中合成,必须通过饮食来补充。叶黄素可以降低光和氧化对黄斑的损伤,从而保护黄斑,但治疗近视的效果微乎其微。
不过,适当补充叶黄素可缓解眼部疲劳,对假性近视患者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叶黄素能一定程度减缓眼部衰老,预防眼部疾病发生。
误区9 屏幕“护眼模式”可以防近视
“护眼模式”不能防近视。“护眼模式”是通过调节手机屏幕的色温和亮度等参数,把屏幕的光谱调到偏黄色的暖色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蓝光对眼睛造成的伤害,但不能完全消除。手机等电子产品对眼睛的伤害,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产生的视疲劳。手机等电子产品即便开启了“护眼模式”,如果长时间使用,也不会产生护眼效果,更不能防控近视。
儿童青少年每天娱乐性视屏时间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观看电子屏幕要适时休息,建议看屏幕20分钟后,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20秒以上,即“20-20-20”口诀。
青少年预防近视,做好以下几点——
01
增加户外活动
阳光中的紫外线和蓝光有助于眼球的正常发育,户外活动还可以缓解眼睛的疲劳。青少年每天至少保证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周累计不少于14小时,是预防近视的重要措施。
02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或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30~40厘米左右。每用眼40~50分钟,应休息10分钟,做眼保健操或远眺,缓解眼疲劳。对于青少年来说,课后应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和户外游戏。
03
合理使用电子设备
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是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和老师应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建议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30分钟,并在使用后进行休息和眼睛保健。
04
养成良好读写习惯
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字习惯,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在光线不足或过强的环境中读书和写字。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眼睛的健康发育。
05
营养均衡
青少年的饮食要均衡,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维生素A、C和E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橙子、坚果等,可以保护视力。Omega-3脂肪酸也对眼睛有益,鱼类和亚麻籽是良好的来源。
延伸阅读
低视力患者仍有机会“看清世界”
专家提示,通过积极评估视功能、接受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低视力患者仍有机会“看清世界”,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功能实验室主任、低视力康复门诊负责人梁丽娜介绍,许多先天性或后天性眼病都可能引起低视力,如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等,一些脑部疾病也可能导致低视力发生。
“低视力不是看不见,而是看不清。”梁丽娜说,视觉康复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视觉功能重建,改善受损视功能,更有效利用残余视力,安全且最大化实现独立生活和工作。
我国始终重视并推进低视力康复工作。《“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明确要强化低视力诊疗康复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和眼科专科医院开展视功能评估、康复需求评估、制定并实施康复计划等低视力康复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低视力康复门诊主治医师李亚敏介绍,近年来,医院探索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采用中药、针灸、按摩、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助视器验配及视功能训练等促进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患者的视功能康复,实现对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努力为低视力患者创造改善视功能的机会。
“一半以上的儿童低视力是可预防的。”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罗瑜琳告诉记者,医院近年逐渐完善儿童低视力诊疗康复平台,健全转诊流程与机制,对低视力儿童进行早期治疗康复,最大限度保护其视力,同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儿童低视力原因,加强早期筛查和干预,减少儿童低视力发生。
(综合新华社、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新闻网、健康中国、陕西网)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