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4年06月06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中国这份“成绩单”绿意盎然
    • 公安部交管局发出端午假期道路交通安全提示
    • 专家专题授课 解读文化自信
    • 民兵点验 凝聚士气
    • 推动传统商贸与人文艺术融合发展
    • 我国电商物流指数连续三月环比回升
    • “南海龙超”你看好哪Logo个?
    • 今年前4个月南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2%

    第A02版:要闻

    • 今年前4个月优良天数比例达94.2%
    • 邂逅最美城市精灵
    • p32

    第A03版:要闻

    • 南海作为广东唯一代表作主旨发言
    • 四大项目比拼 锻造环卫工匠精神
    • 师生探智能车间 大赞“最强搬运工”
    • 电梯维保记录“早产”维保公司被罚3.82万元
    • 规范小区业委会推动基层善治

    第A04版:经济

    • 建好五大“家” 让职工幸福加倍
    • 学习计划个性化 员工“圆梦”有补贴
    • 借车给朋友出了事故车主要担责吗?

    第A05版:文明佛山

    • 红色文化聚人心 基层治理添活力
    • 社工小剧场演绎禁毒故事
    • 老人雨天不慎摔倒执法队员伸出援手
    • 警民联防联治摩电整治更接地气

    第A06版:要闻

    • 荒置老宅变身诗意庭院
    • 绿美乡村吸引青年创业

    第A07版:健康

    • 今天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 这些近视误区你了解多少?

    第A08版:视野

    • 最低9.9万元一个 人形机器人会颠锅耍金箍棒
  • 数字报首页

A08:视野

最低9.9万元一个 人形机器人会颠锅耍金箍棒

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今年将达27.6亿元 2030年有望成长为千亿元市场

2024年06月06日

近日,特斯拉放出了其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在自家工厂“打工”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擎天柱机器人拿取电池,放进电池槽中排列整齐。今年2月,国内人形机器人WalkerS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工厂,开启了“打工生涯”。在流水线上,它能够和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就在4月底,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它能够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

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从科幻奔向现实,但不少人对其仍感到陌生。什么是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用在哪,好用吗?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如何?

什么是

人形机器人

给人工智能这个聪明的“头脑”装上一副“身体”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迈向通用智能的路上,大模型展示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交互能力。想要和人工智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实现交互,就要让人工智能拥有一个智能硬件载体,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能力。

通俗来讲,就是要给人工智能这个聪明的“头脑”装上一副“身体”。这个“身体”可以是一部手机,可以是一台自动驾驶汽车,而人形机器人则是集各类核心尖端技术于一体的载体,是具身智能的代表产品。

人形机器人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研发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由于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技术和算法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复杂的技术要求,一直难以落地应用。

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谭旻表示,此轮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大家在想象中或者科幻电影中看到的真正智能化的机器人,实现的可能性不再远在未来,而是近在眼前。

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更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听懂人的指令,识别环境信息,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和行动。例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设计研发的Q系列人形机器人,当你对它说从桌子上拿起一个淀粉含量最高的蔬菜,它能准确地从众多蔬菜中挑选出土豆放进筐子。

人形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介绍,传统机器人基本上是按照人编写的程序完成特定任务,具有专属性,也就是说一种机器人只能干一件事情。而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能够在多种场景中执行任务,极大地提高了通用性。

为什么

一定要做成人形

更好适应环境驾驭更多工具真正具备通用性

人工智能如此聪明的大脑,我们为什么不给它装备上一副更加强大的身体,为什么偏偏要做成人形?比如,滚轮可比双腿速度快多了。

人类如今所处的世界,已经被打造成了适合人类工作和生活的样子,所有工具也都是为人类设计的。滚轮的确比双腿速度更快,但遇到台阶怎么办呢?为了使用机器人,在所有台阶处都铺设斜坡,这显然不太可能。

所以只有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样子、拥有人的运动能力等,机器人才能更好适应环境、驾驭更多工具,

从而真正具备通用性。此外还涉及心理因素,人类天然对人形感到更亲切。

人形机器人

用在哪

工业制造、商用服务

和家庭陪伴是目前三大应用场景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2024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目前,我国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和交付,客户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和智能制造企业,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制造场景及商用服务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今年2月,国内人形机器人WalkerS已经开始在新能源汽车工厂中“实训”打工。它实现了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流水线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

为什么不使用工业机械臂来完成这些工作?事实上,随着智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整体提高,装配线上不少流程环节已经由工业机械臂完成,但仍有不少需要人工完成的任务。

以汽车产业为例,在检测环节,需要人工弯腰进车内完成检查安全带、打开部件等工作,这些工作机械臂暂时做不了,目前由人工完成,未来则可以交给人形机器人。

优必选CEO周剑曾公开表示,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

其中,家庭和商业场景更复杂的环境和灵活多元的人机交互需求,使得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尚有不确定性。但在工业制造领域已具备较好的商业化基础,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工业人形机器人三年内有望大规模放量。

王兴兴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以分短期、中期和长期来看。短期内,主要是工厂里的生产装配;中期,会拓展到家庭、农业、建筑工地等场景;长期来看,可以理解为所有事情都可以由人形机器人来干。

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第一步是走进千行百业,这已经是现在进行时,在不久的未来,有望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信通院相关专家介绍,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逐步显现,长期来看劳动力供给不足,需要人形机器人补充缺口。另一方面,环境恶劣或内容重复、繁重、危险的工作,都有对人形机器人的替代需求。

机器人是否会抢走人类的工作机会?谭旻认为,人形机器人不是抢人类工作,而是代替人类去做人类不想做的那些危险、枯燥、辛苦的工作。而生产力革命也将催生大量前所未见的工作机会,让更多人可以从事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

好用吗

机器人大模型AI技术3-5年会明显进步预计10-20年会普遍应用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但它动作缓慢略显笨拙,人形机器人真的好用吗?

王兴兴表示,在Chat-GPT出现之前,大家也觉得AI不够智能,什么都干不了,这和人形机器人目前的状态有些类似,很多人认为人形机器人功能有限、价格昂贵。但实际上,人形机器人只差一点火候来点燃,就是机器人大模型AI技术突破临界点。当然,机器人大模型AI技术的进步和人形机器人的行业部署落地都需要一些时间,快的话3到5年就会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慢的话也不会超过10年。“10年以后应该已经天翻地覆了。”他强调。

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谭旻也表示,从智能手机出现到普遍应用,只用了十几年时间。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也正在迎来自己的“iPhone时刻”,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突破的关键节点,人形机器人也在以非常规的加速度发展,预计10年到20年之间就会有非常普遍的应用。

如果人形机器人将广泛进入我们的生活,价格自然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此前,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大众化设备,制造成本有望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售价可能不会超过1万-2万美元,与当前廉价汽车售价相当。马斯克也曾表示,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售价可能低于2万美元。

近日,国内“人形机器人”再次取得新突破。5月13日,来自杭州的一家知名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发布了一款名为UnitreeG1的新型人形机器人,能够模拟人手进行精准操作,基础款售价仅为9.9万元。据媒体报道,目前该款“人形机器人”已经在电商平台开卖。在公开的演示视频中,该机器人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能力,且将应用场景扩展到了生活中,可以实现耍金箍棒、砸碎核桃、颠锅、焊接等动作。

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也预计,未来市场成熟后,人形机器人售价可能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人形机器人市场

有多大

今年市场规模将达27.6亿元

2030年有望达1192.46亿元

今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在北京开幕,产业链上下游的上百家企业携最新产品同台竞技,展示出产业链生态正在日臻完善。

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产业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2030年有望成长为千亿元市场,市场规模达1192.46亿元。

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是引领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动力。今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部署重点任务时提到,要打造标志性产品、做强未来高端装备。其中,人形机器人排在第一位。

该文件明确表示,要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电子皮肤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综合央视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资讯、潮新闻)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沈煜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