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方案规划部总监林泽钦:
为企业定制数智化方案 培养“机器人管家”
■林泽钦和同事就新产品研发进行交流。
林泽钦
出生年月:1989年5月职业: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方案规划部总监工匠感言: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为全国制造业企业制定智能制造规划方案,共同绘制转型升级的新蓝图。
工/匠/印/记/
10年时间,他从不懂机器人产业的“门外汉”成长为机器人产业专家,所开发的智能装备应用于陶瓷卫浴、3C电子、半导体、机械工程、通信等产业领域,累计应用工业机器人装备超过1000台套。进入新发展阶段,他又将自身积累的经验变成一张张图纸,一本本教材,一份份为制造业企业“量身定制”的数智化转型方案,以推动机器人产品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制造升级。
“这是陶瓷行业智能装备示范线,采用了50多台机器人,实现了搬运、喷涂、打磨等高强度工作的自动化。”“这是智能清车机器人,能够3分钟清理一节货运车厢。”走进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汇博机器人”)的生产车间,该公司方案规划部总监林泽钦仿佛来到他的专属世界,对每一台机器人产品的性能、特点了如指掌。
熟悉他的人都不会感到奇怪,因为根据每家制造业企业生产线的特点配置合适的机器人正是他的主要工作。除此之外,林泽钦还有一重身份是讲师,主要是将这些机器人集成系统的内容“输出”给有志从事智能制造行业的人,为企业培育一批“能用、好用”的“机器人管家”。
好学钻研实干
“攒”下丰厚“知识产权家当”
林泽钦为什么如此了解公司里各个机器人产品的性能、特点?“这里大部分的机器人产品,我都参与过研发,对它们非常了解。”他一句话道出了答案。
2012年,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林泽钦,碰上了汇博机器人总经理秦磊,从他口中了解了机器人产业后,便对这一产业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将这一方向作为其研究方向。
此后的7年时间里,企业车间便成了他在实验室之外的第二课堂。好学、肯钻研、实干的他,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方式,先后参与了以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高度智能化卫浴整厂建设项目、面向五金行业的机器人制造加工系统研发项目、基于纳米孔芯片与手持式穿刺机器人的早期前列腺癌诊断技术研究项目等重大项目,并从项目中获得了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厂内自动物流及智能仓储、数字孪生等技术积累,“攒”下了丰厚的“知识产权家当”。
截至目前,林泽钦拥有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44件、软件著作权11件。对他而言,这些家当不仅是数字,也是激发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林泽钦还有一项动力来源,是自我价值感。“我参与研发的机器人装备,在恶劣环境当中,能够代替人工进行作业,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我倍感自豪,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他说。
长期扎在项目一线,让林泽钦了解到不少制造业企业对数智化转型仍“摸不着头脑”,于是他申请从研发人员转为方案规划人员,想要从第一步开始就参与到制造业企业的数智化转型中。
但为企业制定智能制造转型方案并不是靠“嘴上功夫”,而是要好学钻研实干才能找到好方案。2019年,林泽钦带领团队给某生产陶瓷膜公司制定智能制造方案,但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他发现有一个切割设备,要是使用原定的钓鱼线进行切割的话,效果不理想,经过多番试验,最后发现用砂线能达到预定效果。
就这样,一次次将不能落地方案“变成”能落地的方案,也让林泽钦更加坚定要推动机器人产品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制造升级。
把经验变成教材为企业培养人才
开讲座、写教材、带团队,林泽钦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更多地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在林泽钦的眼中,秦磊是他的师父,也是他学习的榜样,“秦博士经常参与到我们的团队讨论中,为我们指点迷津,他用心培养我们,我也想向他学习,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智能制造人才,助力更多制造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近年来,林泽钦发现,原来觉得“高大上”的机器人变得“平民化”,款式也多了起来,很多企业都使用,但是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生产线的机器人,很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所学的技能并不是企业所需的。为了打破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差,他抓住这一机会开始“传帮带”,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有志从事智能制造行业的人,为企业培养一批机器人运维人员,让他们把“机器人管好”。
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林泽钦说,主要是组织团队成员将经验编写成教材,同时根据新技术更新教材内容,“这些在生产线、在项目中累积下来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对学生而言也是最实用的宝典。”不仅有理论学习,林泽钦还设置了现场考核,将工业场景一比一还原,让学生进行接线、调试等工作。
学无止境,林泽钦也积极参加各类展会,了解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到合作伙伴公司交流,研究客户的新需求,再将这些新知识应用到机器人研发当中。
“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要为这个产业发展培育更多生力军,大家齐心协力,将这一产业发展成南海区的重要名片。”林泽钦说。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春妹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志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