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玩得好见坑绕着走
“金九银十”最美旅游季,市民出游要警惕套路陷阱

今年以来,旅游需求得到极大释放,旅游市场一路走高。然而,旅游乱象也随之而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旅游卡”“低价旅游”等套路陷阱,瞄准消费者的钱包。
暑假后将迎来“金九银十”出游季,与此同时,伴随着下半年消费购物旺季的到来,各大旅企将推出多项旅游套餐产品。其中,通过直播渠道销售的“旅游卡”热卖,这些旅游产品该如何甄选、旅途中如何避免“踩坑”?
旅游业内人士提醒:广大市民需谨慎选择网上销售的旅游产品,购买前要查清旅行社资质。此外,参团出游要理性,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要牢记“理性消费,文明旅游,依法维权”。
旅游卡藏风险
第一个坑
景点变购物点不消费不让走
在视频号购买旅游卡,可享受3次旅游行程,并承诺无强制购物、4星标准住宿……今年6月,有南海市民花2400元,购买了这样的旅游卡,原本想开开心心外出旅游,却遭遇路线货不对板的窘境,想要退款却遭到拒绝。
“这款产品以国家旅游局补贴作为宣传,我信以为真。”今年6月18日,该市民在微信视频号平台,购买了北京某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发布的“畅游中国之旅价值15000元旅游卡”,商家承诺,若途中出现强制购物,消费者花1元商家罚10元。
6月23日,该市民跟随旅游团出发后,发现“踩坑”了,全程都是购物点,与宣传线路不一致,并且
在购物点不购物则无法离开,最终整个旅程下来被强迫消费近3000元。
第三个坑
异地注册维权难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的事件屡有发生,商家通过微信视频号或抖音直播的形式,用低廉价格吸引消费者,销售这些“货不对板”的旅游产品,为躲避相关部门的打击,他们不断更换直播店名。
这些旅游卡看似便宜划算,实质不仅存在陷阱,还风险重重。
此类旅游卡发行方注册地在外地,在本地均无正规销售公司或代理商,甚至没有旅行社经营资质,商户利用各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保障极低的销售渠道发售,消费者一旦购买
此类旅游卡,售后无法得到保障。更甚会遭遇买卡容易退卡难、未签订合同难以维权等问题。
第二个坑
虚假宣传拒绝退款
旅行结束后,市民联系商家按照旅游卡销售宣传的内容进行“花一罚十”,但商家却以各种理由搪塞,仅同意全额退还旅游卡的费用(2400元)。但经过多番沟通,退款都屡遭拖延或拒绝。
旅游卡通常以“超低价优惠”作为卖点,通过虚假图片、宣传语、虚假报价等误导消费者,这些行为均涉嫌欺诈,而后期消费者遭受到的却是
“行程陷阱”“购物陷阱”“人身安全”等问题。
擦亮双眼防受骗
旅游卡背后隐藏的是“不合理低价游”“强制购物”“诱导消费”“虚假宣传”等常见的旅游骗局,消费者要识别防范旅游市场陷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提醒1
仔细查看旅行社行程安排
旅游出行应当选择正规的平台、具有资质的旅行社,签订正规旅游合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谨慎选择线上旅游产品——
●选择正规在线旅游平台的旅游产品,核实商家信息,确认该网络客服是否为旅行社工作人员,并核实旅行社的经营资质;规范的旅游广告应有旅行社名称、经营许可证号、地址等,打着知名旅行社的名义,但联系方式仅为一个手机号,要提高警惕。
●需签订旅游合同并仔细查看行程安排,不可偏信网络客服的口头宣传与承诺。
●参团前要认真阅读旅游合同,对合同约定的景点、住宿、交通工具等细节进行确认,避免旅行途中发生纠纷,影响体验。
●还要通过旅行社对公账户进行交易,交费时务必索取发票、收据等凭证,拒绝私人账户转账交易或现金交易。
提醒2
“不合理低价”需谨慎
自觉抵制“不合理低价游”“零负团费”等旅游乱象,不要轻信短视频平台、公众号、微博、朋友圈等发布的低价游信息。对于明显低于成本的旅游产品,要慎重选择,切勿贪图便宜,因小失大。
提醒3
购买纪念品记得索要票据
理性购买旅游商品,选择正规商家进行购物。特别是对非法营业或未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旅游景点内的商店或导游(旅游车司机)推荐的商店或商品,不要轻易购买,避免冲动消费。购买商品时索取票据等商家凭证,以便事后维权。
提醒4
警惕“会员制”旅游招徕
一些公司或个人以会员制形式经营旅游业务,收取不菲会费。这些公司(个人)大多数无相应旅游经营资质,无法提供相关旅游服务,往往通过挂靠、合作等方式,将会员(游客)转包给其他旅行社,游客权益极难保证。
提醒5
遇到纠纷依法维权
当消费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纠纷时,首先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其次,不要把旅游经营者的过错发展为双方过错。
再次,完成行程后,向属地消费者协会、旅游投诉受理机构或者有关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还可通过申请仲裁机构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消费者对非旅游经营者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可直接向其他有关部门或消费者组织投诉。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晓诗通讯员田晓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