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一中
擦亮“和教育”品牌 打造校园教育高质量发展阵地

■学校全景。
■班组展示。

■教师精心辅导。

■农耕乐园。

■中考送考。

■校园一景。

■班主任朱健斌与少科院学子合照。

■23届901班毕业照。
“以文会友看学海,让学生‘做主’课堂!”“以爱育人看教师,让教育‘插上’翅膀!”“以心服务看教学,让和一‘铸就’阶梯!”一直以来,和顺一中坚持打造“和教育”品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建立教学质量与社会口碑双向提升的初中教学平台,为学生发展绘制新蓝图。
近年来,和顺一中以和谐发展、文化浸润作为校园建设的新方向,不断推动学校发展,优化教育质量,用心培育优秀少年,让“和美少年”作为育人服务的根基,推动德育与美育双向提升。
2023年,和顺一中获评南海区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进学校一等奖。学校将继续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打造精品课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为南海教育事业发展绘制新蓝图。
行而不辍
改革创新推动“和教育”先行
和顺一中注重课堂改革创新,将“和教育”作为校园发展的金字招牌。一个“和”字不仅体现了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更是在德育与美育发展中形成推动力量,真正为学校建设打造发展大平台。
1.和悦课堂,率先启航
和顺一中积极打造“和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和悦课堂模式,围绕“和而不同,愉悦共长”的理念不断延伸课程内容,通过建立教学案前置模式,推动学生融入自主预习平台。在教师点拨下,学生充分融入集体交流行动,使课堂充满灵动活力。同时,让学生彼此交流,在有效互动中感受学习价值和自身成长。
2.和乐课程,彰显优势
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以“和教育”为引领,因材施教,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和乐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台,以育人目标为课程目标,并由此构建了三大课程群:“文明人”课程群、“世界人”课程群、“生态人”课程群。
学校积极打造教学改革优化新平台,以小组合作教育模式形成系列活动,将教学开放日、学科组小组长培训、学科改革公开课以及教师能力提升大赛等作为推动校园课程体系建设的加速引擎,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细化“和教育”建设内容,着力打造以学生为本的魅力课堂。
3.和美德育,淬炼心智
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工作理念,学校全力打造班组文化建设,每周增加一节班组活动课,让班级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展示。展示包括组训、组歌、小组才艺表演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升学科学习能力,让学生全面融入到和美德育体系建设中来,为学校建设发展形成新阵地。
守正创新
聚焦教师驱动“和教育”发展
校园是社会文化输出的重要堡垒,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在堡垒和基地中切实做好教育工作?学校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从校园文明的多样性、开放性、健康性延伸,并且要广泛开展校园社会实践,让教师职工、学生可以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在教师培养方面,和顺一中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练内功”的培训策略,打造“勤奋奉献、钻研创新、和谐合作、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其中,“青蓝工程”让5年以下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与学校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结对,徒弟每周至少听师傅1节课,师傅至少听徒弟2节课,相互学习,让师德、师风、教育技能全方位开展。此外,教师围绕学科教学内容构建学科教研平台,在磨课、研课中激发动力,借鉴学习成功案例,推动学科发展。
和顺一中还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增强教师能力。在第四届南海区义务教育阶段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朱健斌、黄锦波、何璇文老师获南海区一等奖;黄锦波老师的精品课入选省课例库。黄锦波、陈凤等老师在南海区“基础教育精品课”征集遴选活动中获一等奖。崔颖怡、汤碧航、冯扬媚等十多位教师在南海区单元整体设计评比一等奖。
此外,在省教育学会组织论文评比中,梁津杰、吴春梅、龚瑞婷等老师荣获一等奖,林响铉、曾芷滢、郑梅莲等教师荣获二等奖。叶俊、陈绮媚、陈有奋、吴春梅、张元有老师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杂志社发表。13位教师在南海区第六届名师评选中被评为名教师。
用心育人
启迪智慧
扬起“和教育”风帆
学校建设最大的成果就是“学生”,和顺一中为高一级学校大量输送人才。在2023年中考,和顺一中成绩喜人,50人进入石门中学、80人进入南海中学。在南海区第19届“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造及工程设计项目中,杜佳颖、杜芷琪、温逸刚等5人获一等奖。为培育优秀学生,学校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情况,积极开展多样化活动,将“和教育”的理念厚植于学生心底,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征文比赛等活动,有效推动学校建设工作,为打造和乐校园汇入崭新力量。
新时期,新方向,新征程。和顺一中将不断推动教育创新工作,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同时做好学科专业的提升,真正在资源整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形成有效机制,为推动和顺一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扬帆起航。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洪晓诗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