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加速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力推动水田垦造工作
巧用“房券”作犁头 耕出万亩农业区

■丹灶连片的水田在加快垦造步伐。

■农民利用机器辅助插秧。

■农民在田间忙碌。

扫码看精彩视频
连日的降雨,让田间的泥土变得松软。水田里,工人们熟练地抛秧,一盘盘嫩绿的秧苗均匀地落在泥里。望着眼前千亩水田,丹灶良登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标英很是感慨:“多年不种的水田,回来了。”
闲置农地变良田,低效旱地成沃野……随着丹灶水田垦造工作的推进,良登村、银河社区都有了好资源。在7月3日召开的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现场推进会上,丹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上半年农用地连片整备179.5公顷(2692.64亩),任务完成率为107.71%,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这份成绩,是丹灶持续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从点状零散的耕地,到千亩良田,再到万亩农业产业园,丹灶镇在南海率先通过农地集约恢复了水田耕作,一方面破解农村土地碎片化的难题,实现规模化运作,另一方面强化粮食安全,有效推进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工作。
播种
把零散用地连起来
“开始干活!今天早上我们要完成30亩田地抛秧!”7月4日一大早,在丹灶镇良登村孔边经济社,只见农民们挑担运苗、手拿秧盘,把一株株秧苗抛进田里,嫩绿的秧苗与劳动的人员勾画成一幅动态的美丽乡村画卷。
这片农田原来是一片零散的鱼塘、苗圃和菜地。2022年,良登村抓住辖区25.3公顷(380亩)连片农用地承包期到期的契机,成为丹灶首个水田改造的村居和“良银心”千亩水田垦造项目的核心成员。
按照计划,良登村连同周边村千亩农用地将由政府统租,重新改造成水田。首期项目已经在今年交付,正在加快推进改造工作。
把时间拨回一年前,丹灶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尝试水田垦造与“房券”制度挂钩,村居连片出租农用地给政府用于水田垦造的,除常规的租金外,政府还会给予一定现金奖励,并兑换一定比例面积的产业保障房。
初始阶段,由于成片连片垦造,分属于不同经济社和不同承租户的地块需要盘整组合,尽管大量土地存在低效利用的情况,但也有部分土地权属村民种植经济作物,项目实施推进压力明显。
深耕
活用“房券”政策动员村民
“涉及的村民较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要统一大家的意见,实现成规模的土地盘整确实难度不小。”丹灶镇自然资源管理所所长邓展恒直言,尽管政策非常好,但也应理解村民的担忧,毕竟政策利好只有真正落地才能看得见。
为有力推进集约连片水田垦造试点工作,丹灶灵活运用“房券”政策,通过政府统租的模式垦造水田,并给予村集体产业保障房房券奖励。
寸金尺土的珠三角,水田的低产值一直是改革的瓶颈。丹灶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高标准规划建设“良银心”万亩农业生态示范区,既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间”,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收益也大大提升。
“具体来说,村集体只要拿出一亩农用地用于垦造水田,政府将给予其2万元/亩的一次性现金奖励,专款用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同时每亩为其兑付20平方米产业保障房。”邓展恒算了一笔账,按目前15元/平方米的工业厂房月租金标准计算,20平方米产业保障房一年就能为村集体带来3600元租金收入,对应的农用地也会由政府统租,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村集体还能获得约4000元/亩的农用地租金。
收成
万亩农地引来资本关注
“等到秋天,整片水田金灿灿的,肯定非常震撼。”千亩水田让邓展恒看到了新希望。
丹灶镇垦造水田项目给了乡村振兴的抓手,千亩良田既是优质生产材料,也是独特的景观资源,有资源就有了发展的希望。
据介绍,丹灶选定良登村为垦造水田第一批次项目,面积约为25.3公顷(380亩);第二批次拟定良登、银河、塱心三个社区行政边界相邻的历史耕作区,面积约为30.3公顷(455亩);第三批次为银河社区,面积约为11.7公顷(175亩)。
在位于良登村的千亩水田项目启动区,丹灶镇做了非常详尽的规划,垦造后的水田将与周边文旅用地结合使用,推动农业规模化种植和农文旅融合。
总体而言,丹灶镇运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机会,实现了多方共赢。其中,房券政策在区内实现首次落地。
连片的农用地引来了资本市场的密集关注。“以前分散、零散的土地很难被关注,盘整起来形成规模化运营就有了活力。”邓展恒说。
今年初,丹灶镇成立了镇属全资农业公司——珍丰公司,系统开展农地集约和农业招商,目前已为西联社区超过53.3公顷(800多亩)连片鱼塘对接高端养殖户,租金增加了66%,大大提升了农用地的产出效益。
如今,丹灶的水田回来了,村民们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婷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