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5月17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经济运行恢复向好 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 中国—中亚峰会将进一步凝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识
    • 创新投融资模式盘活存量资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 线上+线下活动多人才供需无缝对接
    • 在“武术之乡”探寻“智造功夫”
    • 4月份民航国内航线客运规模超疫情前水平
    • 加快变电站建设确保电力供应
    • “笋”嘢来啦邀你尝鲜

    第A02版:要闻

    • 超百家校企供需洽谈 促技能人才精准对接
    • 70多辆古董车“空降”巡游
    • 408万尾鱼苗放流北江

    第A03版:要闻

    • 科创强引力 再造新狮山
    • p26

    第A04版:要闻

    • 徒步大沥 欢迎你加入
    • 凝聚热心人 共筑邻里情
    • 培训创熟骨干推动居民做主
    • 未获兽药经营许可证设仓库存放兽药被查
    • 在“武术之乡”探寻“智造功夫”

    第A05版:镇街

    • ﹃笋﹄嘢来啦

    第A06版:要闻

    • 呵护长辈任劳任怨 培养儿女尽心尽力
    • 把护理工作做到患者心坎上
    • 提升方志馆群影响助力“三带三区”发展
    • 分享创业干货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 公 告

    第A07版:教育

    • 南海3项教学成果榜上有名
    • 发挥名师效应 提高教学质量
    • 讲述家风故事 传递向善力量
    • 学子秀才华扬个性展现青春风采
    • 创作七彩石画感悟自然之美
    • 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广发信用卡提升客户金融信息保护意识

    第A08版:天下

    • 超50% 种牙迎来“降价潮”
    • 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攻略来了
    • 经济运行恢复向好 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 燃气灶的“保质期”是8年
    • 危 房 整 改通知 书
    • 补办不动产权证公告
    • p3
  • 数字报首页

A05:镇街

﹃笋﹄嘢来啦

桂城吊丝丹竹笋和狮山朗沙笋上市,等你来尝鲜

2023年05月17日

    ■新鲜挖出的吊丝丹竹笋。

    ■新鲜挖出的朗沙笋。

    ■■平姨在竹林里寻觅吊丝丹竹笋的踪迹平姨在竹林里寻觅吊丝丹竹笋的踪迹。。

    ■■““老冯师傅老冯师傅””在挖笋在挖笋。。

    扫码看吊丝丹竹笋采挖视频

    扫码看朗沙笋采挖视频

    吊丝丹 水分充足 清新爽口

    在南海桂城林岳社区,一条文海河穿过,织出吊丝丹竹笋最原始的产区。吊丝丹竹笋鲜甜、爽脆、无渣,绝佳口感令人回味无穷,被称为“笋中之王”。200多天的等待、起早摸黑地采挖、争分夺秒地保鲜出售,是林岳笋农们年复一年的劳作写照。

    已有百年历史成“镇村之宝”

    吊丝丹竹笋,以其水分充足、清新爽口、肉质鲜嫩、味甜无渣的绝佳口感征服食客。桂城林岳人更是把它的美味发挥到极致,用吊丝丹竹笋可以做出20多种味道,成为远近驰名的美味招牌。

    林岳人种植吊丝丹竹笋,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林岳西步村村民苏洪从广州沙河顶引进了吊丝丹竹笋在林岳种植。多年来,林岳凭着三面环水、土壤半沙半泥的得天独厚环境,成为吊丝丹竹笋的种植宝地,吊丝丹竹笋也成了林岳的“镇村之宝”。

    梁少平在林岳种笋20年,当年嫁到林岳,她就跟着丈夫及长辈学习种笋挖笋。在平姨家附近不远处,是一片生长着茂密竹林的小山丘,平姨一家开荒种植的大片竹林就在半山腰处。

    记者跟随平姨穿过一条条山间小径,来到她家的竹林里,寻找吊丝丹竹笋的“竹迹”。只见一棵棵竹树高矮不一,每棵竹树的根部是隆起的泥堆。“这里面就是一只只准备破土而出的吊丝丹竹笋,待时机成熟,就可以挖开泥土采收了。”平姨指着高约50厘米的泥堆说,要想吊丝丹竹笋味道鲜甜,“埋土”就是很关键的一步,吊丝丹竹笋的肉在成熟前若“见了光”,就会变得苦涩。

    虽然竹林的生长并不需要时时照料,但施肥、防灾、留种等工作仍要花足心思,才能种出硕大肥美的吊丝丹竹笋。5月初,平姨和丈夫在采收吊丝丹竹笋前进行了一次施肥,希望泥土下的吊丝丹竹笋能吸足养分“冲刺”破土。

    “50公斤一包的肥料,一次要施6包,山里上不了车,我们都是肩扛徒步送上去。”平姨指着竹林间一条相对平坦的小径说。

    除了施肥这个体力活,每年砍竹和整理竹林也得劳作约一个月。平姨说,每年到“尾造”的时候,就要把每棵竹最粗壮的一两根留下,其余全部砍掉清走,来年才会有更好的收成。

    在这条长约200米的山间小径上,脚下每一寸泥土都是平姨一家近20年来不断往返挑肥、运竹、挖笋、挥洒汗水的劳作见证。在这里,平姨一家通过劳作走出了创收的“致富之路”。

    挖笋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

    每年5月到7月,是吊丝丹竹笋的重要采收期。等了200多天,终于可以开始“挖呀挖呀挖”了。每天凌晨4时,平姨一家都会带上笋铲、背着竹筐,摸黑上山开始一天的劳作。

    “挖笋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看笋、挖笋、起笋,每一步都有技巧。”平姨说,这20年她跟着长辈挖笋,练就了看笋挖笋的本事。只见她根据笋尾的长势和泥堆表面的松软程度进行辨别,很快就找到一处目标。“要在吊丝丹竹笋的笋尾破土3~4厘米时采收,不能太早也不能过晚,否则要么未成熟,要么笋肉会发苦。”平姨说,看笋的技巧就是要仔细观察泥土的开裂程度,以及竹笋尾部的长势,当笋尾准备分叉,笋肉还在泥土里时,竹笋才是成熟且鲜甜的。

    吊丝丹竹笋外形头大尾小,中间弯曲,成烟斗状。“一直挖到竹笋最大的地方就是根部了,这时候垂直向笋的根部挖下,笋铲稍一勾带起,一整只吊丝丹竹笋

    便采收成功了。”平姨说,挖笋和起笋讲究的是角度、力度和准确度。如果笋铲没有与笋根垂直,不仅浪费了笋肉,起笋时也容易起烂;如果力度太大,则容易把下面没成熟的笋凿坏。

    每天清晨劳作一个多小时,平姨就能把采收到的吊丝丹竹笋拿到附近的林岳市场售卖,每根竹笋还带着泥土的芬芳,新鲜至极。

    如果当天没卖完,平姨就会把剩下的拿回家,自己吃或送人,第二天再重新采挖新鲜的竹笋售卖。“最大的卖点就是新鲜,这样的笋才最清甜多汁,是提前一天采挖的笋不能比的。”平姨说。

    朗沙笋 爽甜无渣 鲜嫩可口

    在南海狮山,有个名叫朗沙的宝藏社区,盛产爽甜无渣、鲜嫩可口的朗沙笋。笋丝螺肉鱼蓉粥、蚝油笋、冰镇朗沙笋……一道道“笋嘢”美食,采用新鲜现挖的朗沙笋烹饪,每一口都带着“夏日特供”的清香和鲜甜,引得不少吃货慕名而来。

    五月品鲜季,竹笋正当时。当前,外表金黄、内里白如玉的朗沙笋已经上市,快来一探这份夏日美味。

    清晨采挖当天送达确保竹笋最新鲜

    竹基鱼塘是岭南水乡的独有风貌,也是成就朗沙笋美味的主要原因。朗沙社区南星经济社是远近驰名的“沙口笋之乡”,也是目前佛山唯一仍保留着竹基鱼塘独有风貌的岭南水乡,东平河和汾江河在这里交汇,长期的冲积形成特殊的土壤酸碱度,让这里产出的朗沙笋尤为美味。

    自明朝末期起,朗沙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种笋、吃笋。守着一片青翠竹林,已经87岁、77岁的两位“老冯师傅”已经种笋超过60载,一把铁铲、一个凿子、一把木棰,见证了他们和朗沙笋相伴的岁月。5月14日,在两位“老冯师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朗沙钓鱼场附近的竹林,感受朗沙笋的生长环境。

    刚下过雨不久,地上一片泥泞,一墩墩的青竹里有不少已经冒尖的笋等待挖掘。“我们一般早上五六点就会来竹林挖笋,挖出来后直接送到酒楼农庄。”一位“老冯师傅”介绍,在记者到来之前,当天他们已经送了一批鲜笋到附近农庄,1公斤能卖12元。

    “挖笋,首先要找到目标。”“老冯师傅”介绍,笋尖冒过泥土5厘米左右,且未分叉,就可以开挖了。每棵竹子的竹笋都是根据竹眼的位置长出来的,有经验的笋农看一眼就能判断竹笋生长的位置。找到“目标”后,先用笋铲将周边的泥土铲开,然后再用笋铲斜45度插入竹笋,并用笋棰敲打笋铲,直至笋完全从泥土中断裂出来。

    “挖完竹笋要把泥填回去,过一段时间这里会再长出竹笋,一般一棵竹子一年最少能长出6只竹笋。”“老冯师傅”说,竹笋的优劣可以根据笋身颜色和个头来判断,一般笋身呈金黄色、笋头肥大即为优质品;也可以根据敲笋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笋的质量。

    做法多样美味十足吸引外地食客来尝鲜

    朗沙笋独有的口感让它有着独特的美味,灼、炒、煮、焖、煲是常见的做法。带着新挖的竹笋,记者来到竹林旁的竹林轩农庄,中午12时,这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朗沙笋丝螺肉鱼蓉粥、白灼笋、冰镇笋、牛腩焖笋……经过数百年的创新,朗沙笋踏上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粤菜美学之旅,形成超50式朗沙笋“功夫”,道道美味。“如果要试笋的原味,冰镇笋和白灼笋不能错过!”农庄老板冯永恒介绍,这两个菜品保证了笋的原汁原味,搭配上芥末酱油或辣椒圈豉油,十分适合夏天食用。

    朗沙有句俗语:未吃笋粥,未到狮山罗村。朗沙笋丝螺肉鱼蓉

    粥以鱼蓉、花生、笋丝等为主

    要食材,熬出来的笋粥入

    口绵滑,不加任何

    佐料就已经鲜甜无比,一口下去不仅有鱼肉的鲜嫩绵滑、螺肉的爽口新鲜,还有笋丝的清甜爽脆。

    “雨后春笋最靓!这两天下了雨,正是吃笋好时期,你看这个笋多大只!”朗沙人叶先生在等位时看到农庄工作人员正在处理朗沙笋,赶忙拿出手机拍下“肥硕”的笋身,“朗沙笋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怎么煮、煮多久,都能保持爽脆的口感,吸引不少外地人过来尝试。”叶先生自豪地说。

    随着越来越多外地人“闻笋而来”,朗沙社区也在不断努力擦亮朗沙笋的品牌。近年来,朗沙社区已先后注册“朗沙笋”“沙口笋”品牌商标,进一步打造特色美食名片,同时通过打造竹笋种植示范基地等举措,创新推动竹笋特色文化建设,打造竹笋文旅产业,展示朗沙笋的种植、饮食、历史文化,让朗沙笋焕发新生机。

    “朗沙笋就是我们朗沙人的夏季记忆,为了保留笋乡传统,近年来,我们结合本村特色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推动竹笋特色文化建设,打造竹笋文旅产业,未来还要建设笋博物馆。”朗沙社区党委委员叶少珍说。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邹韵斯彭燕燕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邹韵斯黄永程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