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地改破坚冰 服务再提质

■南海全力推动村级工业园腾空间、调结构、转业态、优环境。图为桂城夏南片区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项目清拆现场。

■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佛山南海
-港澳政务通办自助系统
“市民之窗
”。

■得益于“模拟审批”改革,投资额达105亿元的南海平谦智慧产业园项目从签约投资到动工建设仅用3个月。图为项目启动现场。
樵山脚下,珠江之滨,改革大潮奔涌的浪尖一浪高一浪。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南海从不缺位,一直以改革先锋的角色搏击浪潮。特别是过去五年,南海以敢为人先的改革气魄,继续向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进行系统性“手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两业”融合发展,农村“三块地”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地治改革”品牌初步打响;“城市大脑”一期建成使用,“一网统管”体系逐步构建,“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政务服务跨城通办、湾区通办;“模拟审批”“拿地即开工”“评定分离”等改革举措不断涌现,营商环境更加优质高效。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提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南海将继续深化改革,以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建设,在不断跋涉中收获新的辉煌。
/不懈怠/
城乡融合再担探路重任
2021年8月16日,在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两周年之际,南海区召开推进省实验区建设暨村改大攻坚工作会议,对实验区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全区上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更多新鲜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走出了一条在集体土地上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路子,但由此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日益突出。曾经代表经济活力的村级工业区,因土地权属复杂,土地利用碎片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布无序,成为制约南海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瓶颈和痛点。
在此背景下,2019年7月31日,广东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作为广东省唯一的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两年来,南海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着力点,以推动空间重构为抓手,带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其中,村级工业园改造成为南海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最重要着力点,围绕省实验区“一个提升、两个连片”的工作部署,南海持续推进村级工业园的大拆除、大建设、大整治。按照规模连片、高效集聚的要求,南海积极整合利用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全力推动18.9万亩村级工业园腾空间、调结构、转业态、优环境。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截至目前,南海累计拆除5万亩村级工业园,启动建设2个万亩和20个千亩连片现代主题产业园,累计新建成产业载体超2000万平方米,初步建成5个万亩连片农业示范片区。
有明确战略目标,有具体改革路径,有坚实的政策支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决心,南海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愈加坚定,南海担得起为新时代广东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路的重任。
/不停顿/
南海“地改”步入深水区
2021年8月31日,南海区大沥镇湖马工业区改造项目地块顺利摘牌,为佛山市首个通过“毛地”入市政策上平台公开竞投引入投资开发商、实现村级工业园连片开发改造的“工改工”项目。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跨界共建,采用混合开发的模式,原来的业态功能单一、空间布局杂乱、综合配套服务水平低、土地价值低的华南汽车城,不久后将变身为一个集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汽车文化旅游、餐饮娱乐、酒店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汽车产业小镇——爱车小镇。
“毛地”入市,混合开发。这是南海在土地制度领域的最新探索,为激发市场活力,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再添动力。
南海在土地改革领域的探索始终未有停顿。2015年,南海区被确定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具体承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任务。时至今日,南海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建立了包括确权登记、流转交易平台、基准地价体系等在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体系。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政策释放空间已十分有限,而南海仍面临建设用地规模过大、用地指标紧缺、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
如何破解,南海提出以“国土空间综合治理改革创新”(地治改革)为统领,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五年来,南海从探索租赁产权登记、畅通抵押质押融资渠道,到探索产业载体项目分割销售,从探索混合开发,实现国集建设用地入市有机融合,到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一系列创新让南海逐步形成了城乡统一、国集互补的建设用地市场。
2015年至2021年上半年,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总成交宗数233宗,总成交面积约5308亩,总成交金额约218.42亿元。目前,全区产业用地70%以上由集体建设用地供给,三个百亿级项目在集体土地上落户,国集互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渐成型。
/不止步/
以一流营商环境拥抱世界
同样展现南海大破大立,敢为人先改革魄力的,还有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不懈追求。
未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有明确项目建设意向的拟建设方,在暂不具备法定审批条件的情况下,各审批部门视同该项目建设方已取得土地使用权,对项目建设方报送的资料进行实质性审查,提出“模拟审批”意见。项目可提前1~2个月开展设计审查,大幅缩短项目从确定到开工的前期工作周期。
得益于“模拟审批”改革,投资额达105亿元的南海平谦智慧产业园项目从签约投资到动工建设仅用3个月,一个月完成模拟审批,实现当天签约当天审批当天领证。
这已不是南海第一次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难题“开刀”。早在10年前,南海就率先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改革,将审批时间由135个工作日压缩至13个工作日。近年来,在全区推广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模拟审批”“标准地”等创新举措,重大项目落地领导“一对一”服务和责任单位包保服务机制,更是让项目落地的时刻表压缩到极限。
事实上,南海对一流营商环境的追求,远不止于此。2016年,南海区与广州市荔湾区实施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在实体大厅“跨城通办”,成为全国首创。随后,南海与多地达成“跨城通办”。
2019年5月30日,香港市民郑翰衍在香港观塘区通过自助服务终端,打印出在佛山市南海区登记注册的营业执,“跨城通办”跃升为“湾区通办”。
2020年,南海实施政务服务扁平化改革,在国内首推撤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收件窗口,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受理事项100%下沉镇街。
从传统政府到数字政府,从“三单管理”制度到“一窗通办”新模式,从“跨城通办”到“湾区通办”,从“模拟审批”到“拿地即开工”,从商事改革到机构改革……每次的改革,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南海人,未来必将在更多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的改革举措,为全省乃至全国带来更多南海经验。
文/珠江时报记者刘永亮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