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蛇口港延伸到南海“家门口”
“组合港”为企业出口货物转关缩短时间,降低30%成本

深圳蛇口港延伸到南海“家门口”
“组合港”为企业出口货物转关缩短时间,降低30%成本
珠江时报讯(记者/彭美慈通讯员/万音刘苗苗)昨日下午,三个载有32吨无纺布、PVC薄膜的集装箱在南海九江码头完成起吊装船,将运抵深圳蛇口港装入国际航行船舶,这标志着南海九江与蛇口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正式启动。
以前采用传统转关模式,出口货物从南海九江到蛇口港区完成离境一般需要5至7天,而现在组合港项目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将时间缩短至一两天,企业成本可降低30%,同时能有效提高码头场地和集装箱周转效率。
南海九江码头地处西江主航道,年出口货运量约250万吨,主要服务南海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型企业、贸易公司、货运代理等,涵盖小家电、陶瓷、家具、钢材、机械设备等多个制造业领域。但因航道水深不足,大型国际货轮无法直接驶入码头进行装卸,九江码头近四成的出口货物需通过驳船运至深圳进行转关出口。这意味着企业需要跨关区办理海关手续,流程较为繁琐耗时。
组合港项目启用后,客户将货物交到南海九江视同交到蛇口港区,无需二次报关。依托海关监管模式改革创新和信息化系统有效监管,优化了作业流程,实现了城际港口间的物流协同和无缝衔接,在功能组合、船舶装卸、数据协同、港口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两港合一”,打通了湾区海关之间的互联、互通、互认。
“组合港的开通对企业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这种通关模式不但提升了物流效率,还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物流成本。”佛山市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王桂贞说,以往企业需要两地办理报关手续,现在仅需在南海九江报关,货物就可以运抵蛇口并直接登上大船,为企业节省至少一天的时间。
组合港项目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大湾区海关监管模式重要的改革举措之一,同时也是佛山海关驻南海办事处进一步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探索,有利于畅通物流链,打造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广佛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助力营商环境改善,提升企业获得感。
佛山海关驻南海办事处副主任吴云表示,海关将以蛇口港和九江港“海河联谊”为契机,大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地方政府建设好“临港国际产业社区”,迎接临港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为南海制造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大湾区跨境贸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