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核酸检测一线背后的“三大保障”
主力上“前线”我们当“后盾”


■区洁芬至今已到社区、学校、小区布置核酸采样点30多个。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自南海战“疫”打响后,南海区人民医院闻令而动,火速响应,先后迅速集结6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一线,投入疫情防控硬仗。
许多默默无闻的战士不在一线,却贡献出不可缺少的力量,保护一线采集队员顺利完成任务。
在这过程中,有人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有人充当前哨做好充足准备,务求医护到场就能开工;有人在大后方,一路奔跑将物资送到前线……
●“采样小组统筹员”黄滚娥:8次带队奋战核酸检测一线
黄滚娥是南海区人民医院超声科护理组长兼医技第二支部副书记、院感控制员,凭借丰富经验,她8次带领采样小组到大德社区、中海锦城、万科金域中央等地进行核酸检测采样。
黄滚娥介绍,除了要做好统筹安排,在防控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做好“5个安全”,包括环境安全、物资安全、人员安全、社区安全等。
每一个新的采样点,黄滚娥都要先去查看环境,然后现场布局:哪些地方是放感染垃圾的,哪些地方是脱衣服的,哪些地方是喝水的……
刚当“采样小组统筹员”时,黄滚娥也有过措手不及。5月29日,采样小组在大德社区进行核酸检测,突然一场暴风雨袭来,很多物资被淋湿,场面一度混乱。从那以后,她吸取了教训,将物资放置在安全地方,并安排一个安全员时刻查看物资安全,避免被污染。
黄滚娥说,在社区还有很多志愿者来帮忙,因为不是学医的,对于“怎样脱衣服,在哪脱衣服”都不太规范,她便盯着每一个人,在旁边指导他们如何脱防护服,脱完了再帮忙消毒。
深感居民排队不易,黄滚娥在排队上努力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尽量不让居民等候太久。对于抱着婴儿的居民,则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便捷的服务。
在大德社区工作时,黄滚娥的脚被红蚂蚁咬了,当时她还不知道,第二天又继续去工作,但是脚已经红肿了,“有居民看到了,赶紧拿药给我涂,当时真的很感动。”
●“采样布点小能手”区洁芬:巧布点让“南医出品”得到肯定
区洁芬,南海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从5月27日南海启动大规模人员核酸检测工作开始,至今已到社区、学校、小区布置核酸采样点30多个。
最开始是在万科金域中央布置核酸采样点,“最初真的有点混乱,社区配合、环境布置、物资储备、志愿者上岗等都存在问题,大家来了一两个小时都开不了工,导致整个效率非常慢。”回想当初的手忙脚乱,区洁芬表示经过多次实践后,布点顺畅有序了,“南医出品”得到了肯定。
区洁芬总能第一时间优化采样布点,被大家称为“布点小能手”。在江滨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只能开通7条采样队伍,但是区洁芬心里盘算着“8个小时要完成8000多次采样任务,起码要开到10条队伍“,于是她马上跟社区沟通,重新布场,终于如愿增至10条队伍,确保了采样任务的完成。
作为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区洁芬还负责采样队员调配。“主任,目前防疫形势有变,如果有需要派去危险的地方,我愿意去,现在我的娃大了,可以放下了!”这是护士徐结芳发来的信息,收到信息的区洁芬当场红了眼眶。
“这段时间我充分感受到护士小伙伴的给力支持,每次收到主动请愿一线的消息都让我感动到不行!“区洁芬说,前段时间去高明支援,半小时内就集合了200人,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后勤保障大管家”朱倩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我们的日常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南海区人民医院后勤部门的微信群名,也是物流科主任朱倩华近段时间的最真实感受。
5月27日下午4点,朱倩华收到了突如其来的命令:10分钟内准备好核酸采集物资送到万科金域中央。朱倩华立马召集人员成立物资小分队,10分钟之内把物资全部送到。
后勤保障队伍很多都是老同志,每天汗流浃背,年轻医护得知人员不足也主动报名过来支援。“最紧张的时候是13个采样点同时启动,共有52条采样队伍,需要大量物资,小到胶布、手套,缺一不可,不然就耽误一线采样工作,那时候基本上每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每天不停运转物资。”朱倩华说。
除此之外,回收废物、食堂供应、车辆协调,还有隔离酒店物资配送等也由后勤部门负责。朱倩华表示,有时候采集队员半夜4点多回来,后勤工作人员也会准备好食物给他们。
为了保障各个点物资充足,几乎每个微信群里都有她,随时留意着最新消息:要开哪个点?有没有更改情况?这次派多少人去?要准备多少物资?在朱倩华看来,“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每一个积极奉献、热血抗疫的人都值得点赞。”
正是在每个人的辛苦付出中,南海区人民医院全体人员顶住了烈日酷暑,抵住了狂风暴雨,完成一项项繁重的核酸检测任务,为居民健康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文/珠江时报记者方婷通讯员梁筠仪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