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平台赋能 夯实新经济“底盘”
南海区已引入并落地运行37家科创平台,助力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

▲季华实验室。

■2020年供应链T型大会主会场外的互动展区,来宾参观洛客设计的智能家居、穿戴、智能出行、旅游、文创等众多领域产品。

截至今年8月底,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已累计孵化183家技术研发型企业,带动地方产业新增产值超50亿元。
立志“顶天立地”的季华实验室,聚焦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微纳制造、面向生命科学的高端仪器装备、遥感信息、新材料、半导体技术与装备等七个研究方向。目前已引进专职院士1名,兼职院士11名,领军人才32人,高级职称人才129人,各类人才规模达到670人,有效弥补了南海区核心技术研发上的短板。
科技赋能,创新引领。南海区目前已引入并落地运行37家科创平台,合作领域涉及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精密仪器设备等,助力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南海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参与全球竞争,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科创生态
“做加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主引擎”
11月24日,季华实验室全职引进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被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授予“中国电子显微学终身成就奖”。季华实验室也正以叶恒强院士为核心,集聚材料分析测试领域高端人才,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打造材料微观结构表征、力学性能测试、使役行为分析等全面的先进材料检测平台,为实验室的增材制造、微纳制造、半导体技术与装备等方向相关的先进材料应用研究提供支撑,力争建成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材料科学和先进制造关键材料与器件特性检测分析的一流平台。
目前,南海区紧扣“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累计引进并落地运行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共37家。其中,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共有16个,占“半壁江山”,包括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以季华实验室、广东高校成果转化中心为代表的综合性科创平台共15个;以阿里云创新中心(佛山)、洛客华南研发和供应链中心为代表的企业参建或自建的创新平台有6个。
同时,南海区还通过系列政策扶持,助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内功”的修炼。其中,早在2017年就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扶持办法》,今年又对该政策进行修订,在加大原有对研发投入支持等条件的基础上,增加对成功促成南海企业购买科技创新平台技术研发服务的南海区行业协会、商会和科技服务机构给予奖励等。该政策实施以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数量从2016年的509家增加至1077家,增幅高达111.6%;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2016年末累计116家增加至2019年初的244家,累计数量翻了一番。
目前已在南海区扎根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涉及的领域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精密仪器设备等,合作领域覆盖南海重点发展产业方向,构建了“顶天立地”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技术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带动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设计被誉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洛客华南研发与供应链中心与南海本土企业广东瑞洲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对一款柔性切割机外观进行重新设计后,售价由原来每台80万元提升到每台120万元,并为企业带来了3000万元的销售额。
“一端为南海的制造业提供创新研发,用我们平台的设计能力赋能南海制造业;另一端将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大量生产制造需求导入南海,同期植入金融、管理和市场资源,通过连环的生态链效应,驱动行业整体优化升级。”佛山洛客众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辉说,这是洛客为南海制造业带来的双向驱动效应。截至2020年9月底,洛客链接和发展南海区的供应商120多家,与南海区内企业达成69项合作。
这显示了南海区引入的各类创新平台已迅速成长,并与本地产业实现融合,创新成果转化在加速推进。不完全统计,目前南海区的科创平台有74个项目成功实现转化。
于2013年成立的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由广东省科技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南海区人民政府、佛山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共建,截至今年8月底,已累计孵化183家技术研发型企业,获授权专利1800余项,服务地方企业、高校等3000余家,累计销售额超25亿元,税收超1亿元,带动地方产业新增产值超50亿元。
此外,季华实验室今年也成功与广东远航酒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基于拉曼光谱分析技术的智能装备,并利用原子力扫描电镜等先进装备,提高酒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此前与星期六鞋业合作的制鞋智能化生产线研究项目也顺利推进。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也与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项目、人才等方面合作,获得省、市科技项目6项,签订技术合同金额5410万元。
这些科创平台的技术应用场景正在南海加速落地,带动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项目及国家级平台的进驻,为南海区打造“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创新“核动力”,对所处产业领域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
当好“店小二”培育新经济植根南海
靳京城,中国科学院大学光学博士毕业,曾参与研发生产的超高陡度双峰滤光片已被应用于“天宫2号”空间瞄准相机系统。其团队主攻研发的高端光学镀膜元件生产技术,可应用于医疗荧光检测等仪器的高端滤光片。
2019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承办的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结束后,前来学习观看路演大赛的靳京城与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经理人郑敏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恰逢时任广州某医疗器械公司市场总监的王广飞也同样在大赛现场,观看路演项目寻找合作伙伴。在郑敏搭桥牵线下,双方一拍即合,并准备成立徕泰(佛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徕泰光电”)。由于得到了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供的专业服务和资源对接,徕泰光电顺利解决了资金不足、校方处置流程、办公场址缺乏等问题,并获得了政府相关支持,公司于今年9月顺利落户南海区,在目前疫情防控、国内医疗检测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公司产品具有极大市场前景。
科技创新平台与地方产业结合,并催生新经济的成长,需要强有力的服务保障与环境支撑。近年来,在引入创新平台时,南海区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以“一镇+一个创新平台+一个产业园”模式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使创新平台的成果能够在本地落地,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南海已迎来了一批与产业结合度高、科研力量强、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且衍生了一批与本地需求紧密结合的科研成果和产业项目,同时配套了相对完善的扶持、鼓励和服务机制,一批携带新经济增长极的企业集团、高校团队、创业者纷至沓来,为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注入了新力量。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李丹丹文/珠江时报记者李丹丹彭美慈
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