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皆是情留住乡愁七百年
走进里水赤山村史馆,感受独特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走进里水赤山村史馆,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

里水赤山村史馆内堂。

每逢元宵,赤山村民都会齐聚“跳火光”。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摄

里水赤山村史馆内的一件件老物件承载着乡村记忆。


扫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这张木椅又重又结实,在村里很多年了,很多人都坐过;那盏煤油灯,以前每家每户都省着用,有些勤俭的妇人还会在微弱的灯光下缝补衣物……”在里水赤山村史馆,赤山经济社社委委员李家福向记者介绍起馆内的老物件来,如数家珍。
拥有700年历史的赤山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特色,全力打造“古村乡愁·光耀赤山”品牌,特别注重村史馆的建设。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带着先辈们的温度和村落的文化记忆,展现着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让村史馆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
一座古祠 留住岁月印记
“700年前,始祖李文举公为躲避元乱,于宋末由粤北南雄珠玑巷迁于此,这里曾名为积富冈,后又称为赤火岗。”李家福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望着馆内入了神,“‘赤山’二字,源于村后有座山岗泥土呈赤红色,传说‘赤艳显光荣,山高仙灵气’,故取名为赤山。”
如今,村中御夫李公祠被打造成极具岭南特色的村史馆,其沧桑岁月见证了人才辈出的时代;传承着每逢佳节乡民庆聚的习俗;见证着村落活化,走向振兴的过程。
“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馆内会陈列刀剑红枪?”李家福说,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祠,是赤山李氏家谱第一版的编者李圣龙将军的祠堂,至今门面依旧保存较好,梁架、石柱、门框、屋脊、匾额、楹联等主要物件都完好,部分雕饰十分精美,经过修葺更添风采气派。
走进内堂,瓜柱抬梁、石雕柱础,古典的灯笼、红
木的桌凳,主位“神武”二字气势十足,“武林风范无焦躁,文体精神共发扬”的对联更体现了赤山在这个时代的朝气与抱负。两旁高挂写有“赤山”、“李”等文字的旗帜,向世人“诉说”着赤山先祖的根源。
李家福介绍,馆内的藏品都是村民无偿捐赠的老式生活用品,从碟碗瓦罐、书法字迹到旧报纸、旧卡带……这些镌刻着岁月印记、蕴含人们情感的老物件,还原了昔日的淳朴村风,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其实古祠在改革开放前是村里的粮仓,平时摆放着农具与谷物,上世纪八十年代赤山醒狮队成立后就作为训练基地,直到2016年进行古村活化才改造成村史馆。”李家福说,这里的墙壁、屋檐、房瓦都经过翻新刷漆,还增加了村史、风俗、非遗、名人、乡村变迁的简介,让村民、游客能够了解赤山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一组照片 记录英才辈出
“赤山人杰地灵,贤人辈出,馆内两边各记录了一组人物,从古至今,文武兼备。”李家福介绍,该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李圣龙、李鸿安等一大批先贤,他们代表着赤山精神,传承着优秀民风,成为村民的骄傲。
李圣龙,字克修,号御夫,生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为天復公长子。年少时曾于雷州习武,之后考中康熙壬子年(公元1672年)殿试三甲第53名进士。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李圣龙诰封为明威将军,为正四品,深受军民爱戴。其父李天復同样诰封明威将军,在清初藩王时期,不怕艰险,站出来仗义疏财、处理纷争,保护、帮助乡人。
“赤山在文艺界的名声也是相当响亮。”李家福指着一幅人物画像说,这位便是“无人不晓半日安”的李鸿安,1906年生于里水赤山,为粤剧四大名丑生之一。半日安的艺名出自他的师父马师曾之手,取自诗句“君子难求半日安”。抗日战争爆发后,半日安通过义演支持抗日,宁吃菜根也不愿向日伪献媚。他在解放前还捐资购物,增强村中
的防务力量,并回乡演戏给乡亲看,所得收入用于乡中公益事业。
此外,清奉政大夫武功将军李堰生,以及香港著名音乐人黄霑的母亲李达萍都是赤山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寇攻陷香港后,年幼的黄霑便随母亲到赤山投靠外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霑才随家人迁居广州、香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访谈中,黄霑表达过对赤山的怀念,也提到曾参加“跳火光”。时过境迁,黄霑仍念念不忘,可见“跳火光”的魅力所在。
一项民俗 成为乡情纽带
“跳火光啦!”高亢昂扬的喊声,传遍早已沸腾的村庄。每年元宵之夜,赤山村民都会在赤山人民会场前将准备好的干稻草堆点燃,随着一股青烟直上夜空,红红火焰瞬间升腾,火势最高达两米,火光映照着人们的脸,雀跃的气氛瞬间弥漫开去……
在村史馆内,详细记录着“跳火光”的流程:游神、拜“神地”、抢炮、投灯送船、行符派将等。“相传很久以前,赤山曾出现过大旱灾,百姓生活困苦,无奈只得祈求老天爷保佑渡过难关,生火取暖过冬,后来演变成燃烧大火堆驱除邪毒,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久而久之就成为大家欢聚的习俗。”李家福说。
如今每逢元宵,村中老
少、海外游子都会相聚一堂,从火光中一跃而过,寓意“驱邪出外,引福归堂”,祈求新的一年全家红红火火,富裕安康。“有人专门把干稻草添到火堆中,保持火势,火越大,大家的热情就越高涨。”李家福说。
在这个挑战心跳的过程中,大家的招数也是“各领风骚”,有的两人手拉手一起跳,也有的做出“大鹏展翅”“白鹤冲天”“运动跨栏”“骏马跳跃”等动作,欢呼声、闹腾声响彻初春的夜空。
目前,有300多年历史的“跳火光”习俗,已被列入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更多人认识赤山这项民俗,也让不少在外打拼的赤山人维系着对家乡故土的深厚眷恋。
一排建筑见证乡村振兴
随着经久不衰的“跳火光”民俗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赤山声名鹊起,五湖四海的游客也慕名而来,跃跃欲试,使得“古村乡愁·光耀赤山”这一名片越发亮眼。2016年,赤山更是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李家福笑着说:“这多亏了里水政府的‘美村计划’和推出田园、家园、公园‘三体一园工程’。”
如今的赤山,图书室、戏台、篮球场、羽毛球场、乡村市集等设施相继完工;路网建设让村道得以拓宽,车辆整齐有序地停入村内停车场;许多古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内部提升工程;增设导示系统、旅游厕所、照明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
一条树木繁茂的林荫绿道更是串联起村落的主要景点。村口的赤山公园,建有休闲亭子,小广场上有两组正在舞龙与舞狮的铜像,旁边的休闲长廊铺上了石板,设置了花丛草坪,还有花坛、景观石,让村民“推窗见绿,开门见景”;中间是一
片长满荷花的池塘,宽阔的水面上有景观水车;尽头是广场,以高科技形式展示“跳火光”民俗文化。
此外,经过修葺后的将军第、天復李公祠、赤山人民会场也重获新生。将军第打造成赤山名人馆;天復李公祠打造成家风家训馆、志愿者服务站、方志驿站;赤山人民会场则改造成乡村振兴馆。远远望去,一排颇具风情的建筑格调统一,在灰色的石墙掩映中屋脊鳞次栉比,依河成街,小巷纵横,芳草萋萋,漫步其中更让人感觉古色古香。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见证着村庄的变迁,赤山古建筑群历经风来雨去,几度春秋,如今以新时代崭新的精神面貌,见证着赤山走向振兴,成为村民产生情感认同与共鸣的载体。
李家福远眺着村入口,嘴里念叨着“传承”二字,“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但优秀的民风、光辉的村史不能丢,只有一代代传承下去,方能留住乡愁,成为前行的力量。”他说,传统古村的保护、开发、运营是一项持久工程,赤山将依托现有古村格局,继续通过深挖传统岭南古村文化和传统非遗文化,活化乡村文旅产业,打造里水全域旅游中一张别样名片。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实习生罗志杰通讯员李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