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华实验室将于下半年投入使用
南海区科技局将围绕一个平台+一个产业园的建设体系,增强重点平台新引擎作用,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的季华实验室一期已完成建筑主体封顶,将在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规划效果图。
作为南海全局发展的牛鼻子,科技创新将为南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的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分别提到增强重点平台磁聚效应、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成果加速产业化等工作。作为负责部门,南海区科学技术局将如何落实?
近日,珠江时报记者专访了南海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沈海泱。沈海泱表示,接下来区科技局将围绕一个平台+一个产业园的建设体系,加速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区科技局正在修订新的创新平台扶持办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线上对接平台,将增强新引进平台与南海本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预计在下半年与技术经理人联盟同步推出。
此外,区科技局还将继续做好高企培育,设立科技型高成长企业培育库,力争高企总数超2200家,从政策和资源倾斜上支持高企做大做强;将继续完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吸引更多“蓝海人才”落户南海。
将出台创新平台新扶持办法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
记者:报告中提到,将聚焦重点平台构建,全面激发产业升级新活力,增强重点平台的磁聚效应,在政策、资源上为重点平台创造更有利条件。作为主要负责单位之一,区科技局接下来在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方面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沈海泱:南海目前有42个创新平台,其中重点平台占比过半。区科技局将根据一个平台+一个产业园的建设体系,围绕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重点针对落户南海的创新平台建设相应的产业园。例如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围绕其建设纳米电子产业园,布局在狮山大学城一带,首期约超1000亩;清华大学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将围绕材料的研发,计划在大沥建立华南新材料产业园。
基础建设方面,作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季华实验室一期建设已完成建筑主体封顶,今年下半年陆续投入使用,二期项目预计2022年6月交付使用。
在政策方面,目前已有《佛山市南海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扶持办法》,现正在重新修订,修订后的版本最迟于下个月发布,与原有政策相比,新的办法有两个主要变化:
一是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力度加大,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未来在企业创新平台的研发投入会给予一定的支持;
二是更注重新引进的平台与本地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更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成功促成南海企业购买科技创新平台技术研发服务的南海区行业协会、商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将根据技术交易合同的金额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
此外,区科技局将继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创新平台建设涉及发改、教育、经促、财政、国土、规划、住建、人社等部门,取得各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比如在季华实验室建设中,南海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实行事权下放、并联审批、现场决策等措施,将原本一年半的基建审批周期缩短至4个月。
完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引进更多
“蓝海人才”落户
记者:报告中提出,构筑人才集聚高地,需深入实施“蓝海人才计划”,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今年的“蓝海人才计划”已推进到哪一步?接下来将如何继续落实,建立多方位、全链条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吸引更多人才选择南海、落户南海?
沈海泱:2020年第十一批“蓝海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共收到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组、新型电子信息组、新材料组、新能源组、生物技术与新医疗组5大组别131个团队申报。目前纸质申报书已通过形式审查,下一步将进入技术评审阶段。
接下来服务人才团队方面也有相应的创新举措:一是借助7月南海的人才服务月,重点开展创业辅导和培训,通过面对面培训或集训等方式,主要针对管理和运营两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二是持续进行科技镇长团柔性引智工作,预计7月底,第七批共9位科技镇长助理将到岗开展工作。这批新的科技镇长也拥有了新的任务,每一位科技镇长都需要挂钩所在镇街的重点人才团队,帮助人才团队成长。
此外,为了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区科技局还将加快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的建设,促进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并结合村级工业园改造,对重点产业的重点孵化器加大支持,完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建设。
高企总数力争超2200家资源倾斜助高企树标提质
记者: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继续做好高企培育,设立科技型高成长企业培育库,力争高企总数超2200家,未来区科技局在培育高企与高企树标提质上有什么计划?
沈海泱:区科技局将从高企的增量和存量两方面继续发力。在增量上,将持续加强高企申报认定的培训,疫情期间已开展20多场线上培训,各镇街的科技部门和服务中介已深入到有意向的企业中进行一对一服务,争取高企总数超2200家。
在存量上,将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继续落实政策,2019年南海重新修订了高企扶持政策,按企业营业收入划分扶持标准,促进规下企业成长为高企、规下高企成长为规上高企。在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兑现方面,与税务局联动,继续开展精准服务,南海193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享受了2019年度税收优惠的企业有1468家,占比为76%。其中享受高企税收优惠的企业有351家,所得税减免总额达6.66亿元;享受小型微利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有1117家,所得税减免总额为1.42亿元。另外,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高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达25.15亿元。
二是各级科技政策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比如在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上,区科技局组织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承担,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组织103个企事业项目申报2019年佛山市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38个项目申报2019年佛山市自筹经费类科技计划项目。
三是做好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精准对接服务,重点落在产学研服务,继续开展线下推介会,打造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比如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围绕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已经持续有100多个项目进行对接;季华实验室也与九江酒厂、瑞洲科技、星期六鞋业等本地企业开展合作。
淡化经济指标考核优化技术创新容错机制
记者:报告中提出,将探索建立技术创新容错机制,建立健全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对此,区科技局有什么建议或相关的规划吗?
沈海泱:2020年4月,区科技局出台了科技扶持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评估、验收、监督等环节进行全程管理。
目前大部分创新平台还是一事一议,未来对创新平台的绩效考核上,将更加注重对科技数据的考核,主要对专利申请、人才团队、成果转化等作为考核的重点,淡化对经济指标的考核,从而优化创新的容错机制,目前相关细则还在探索中。
同时注重对到期的政策展开评估,主要围绕绩效、产生效果、漏洞检查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更完善的政策建议,作为政策修订或更新的依据。
围绕重点平台建产业园打造线上成果转化平台
记者:近期,区科技局组织了部分商协会参观季华实验室成果展,并促成了九江酒厂与季华实验室的合作。那么在推动创新成果加速产业化方面,区科技局还有哪些健全科创平台与区内企业常态化、精准化对接机制的相关计划或措施吗?
沈海泱:为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推动创新成果加速产业化,区科技局主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围绕重点平台建立相应的产业园;二是打造南海区内的线上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创新平台和各大商协会、龙头企业的对接效率,起到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利用该平台;三是建设技术经理人联盟,技术经理人主要由创新平台的科技处处长、行业协会秘书长、骨干企业的研发主管等相关人员组成,将精准地帮助技术供需双方将项目产业化。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海绵通讯员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