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最美家庭”
大沥扶贫干部杨志江携妻女到一线扶贫,用3年时间帮村民脱贫致富

■杨志江查看新民村扶贫产业养殖情况。(资料图片)珠江时报记者/林应涛摄

“我深刻感受到扶贫工作的困苦与艰辛,扶贫干部白天下村,深夜整理资料,可以说为贫困户申请的每一笔资金都是有血有汗的……”2016年底,广东省扶贫办官微一篇文章以新时期精准扶贫驻村干部家人的角度,讲出所见所闻。
文章讲述了南海区大沥镇对口帮扶罗定市附城街道新民村扶贫干部杨志江与家人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作者是杨志江的妻子梁秋月,她以扶贫干部家庭成员“亲历者”、扶贫工作“旁观者”的角度,展示扶贫工作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赴罗定驻村扶贫全家人一致支持
2016年4月28日,大沥镇发出选调干部前往罗定四个村驻村扶贫的通知,当时在大沥流管局工作的杨志江想报名。当他将这个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妻子梁秋月第一个表示支持,而他的母亲和岳母也纷纷表态:“决定了就放心去报名,我来照顾好她们。”
母亲和岳母所说的“她们”,是杨志江的妻子和女儿。那时妻子梁秋月产下女儿才一个月,初为人父母的杨志江夫妇当时仍在学习各种照料婴儿的技巧。接到通知后,杨志江十分纠结,因为参与扶贫工作是他所期待的一项重要挑战,作为党员义不容辞。但看着尚在恢复期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女儿,应尽照顾责任的他感到左右为难。
正在纠结时,梁秋月替杨志江“拍板”,让他放心报名,若他被选上,就尽全力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奔小康。报名后,如杨志江所愿,当年5月起,他踏上为期3年的扶贫工作之路。
由于心系妻女,到罗定工作后,杨志江每星期五晚上赶回佛山,星期一一大早出发前往罗定,如此反复,虽然内心获得了满足,但身体上的疲惫日益显现。
由于当时条件局限,大沥对口帮扶的驻村干部都是“一肩挑”,调研、走访、写材料、录资料、跟进项目全程等,都由杨志江一个人完成。因此,每天凌晨2点下班成为他的扶贫工作常态,再算上往返路程,每个工作日睡眠时间仅约5小时。
“哇……哇……”某天,在结束一周工作后,杨志江赶回家看女儿,女儿却因为怕生,看见他后嚎啕大哭。这段时间,由于夫妻间育儿观念有所不同,杨志江与梁秋月在工作和生活的相关话题上产生了一些争执。一时间,杨志江萌生了一丝后悔,后悔因为远在异地而几乎不能参与女儿的成长。作为妻子,梁秋月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看着疲惫的丈夫,她的内心悄悄做出了一个决定。
7月的一天,梁秋月迎接风尘仆仆的杨志江回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我要带着女儿跟你去罗定!”听到这句话,杨志江感到很惊讶。经过深入交流,杨志江知道妻子的这个决定不仅为了他们的小家团聚,也是为了让杨志江能以更好的状态,帮助新民村130多户贫困户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解后顾之忧妻子携女“陪同”扶贫
说做就做,梁秋月带着女儿住进了位于罗定的大沥扶贫干部宿舍,白天照顾孩子,买菜煮饭,晚上还为杨志江分担工作。杨志江的扶贫工作,也因此悄然发生改变——白天精神焕发地走访贫困户,晚上回到宿舍和妻子女儿一起吃饭,深夜和妻子一起录入贫困户资料,整理贫困户的材料文件。有了妻子的帮助,杨志江的睡眠时间得以增加,心中也不再经常牵挂女儿,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扶贫工作中。
初为人母的梁秋月,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不认识任何人,每天独立照顾4个月大的女儿,还不时抽空帮丈夫处理繁杂的资料,从不让丈夫操心家里的事情。梁秋月默默付出着,不仅为了女儿能拥有健全的家庭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丈夫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
有时,梁秋月还会跟随杨志江走访贫困户。跟随丈夫走访,并非因为“好奇心强”或是“闲得慌”,而是为了帮助丈夫录入资料时更加全面、细致。不仅如此,有时候杨志江考虑问题常会站在扶贫干部的立场上,与当地贫困户的想法产生冲突,导致工作难以开展。这时候,梁秋月总会以第三方的角度帮杨志江理清思路,从而让杨志江想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扶贫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杨志江也和很多扶贫干部一样,遇到坎坷时心情低落。每到此时,梁秋月总会默默地陪伴在他身边,给他鼓劲。她还会利用空闲时间,将扶贫走访时的所见所想写成文章,以家属的身份,投稿到省扶贫办。
“我为我先生感到自豪,也为女儿能感受到爸爸的大爱而骄傲。”看着同事发来的省扶贫办官微的这篇文章链接,杨志江这才知道妻子有这么多的心里话。文中每个句子都饱含深情,成为鼓舞杨志江奋勇前行的力量,激励他遇到困难也要坚持到底,时刻牢记扶贫的使命。
2019年12月,杨志江完成三年半的驻村扶贫工作,回到大沥。这三年半,新民村从原来的贫困山村,不断朝着脱贫致富的目标迈进。如今,新民村产业增收效益喜人,村中主干路网贯通了,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备,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000多元发展到10000多元。2019年底,新民村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摘帽。
“我十分感激妻子义无反顾地跟着我去扶贫,她太不容易了。现在我不能作什么大的承诺,但我一定以最大的努力,在行动上去报答她的奉献!”接受采访时,杨志江语气坚定,眼神透出柔情。从独身一人,到一家三口,新民村脱贫致富的成绩单里,有杨志江一家的一份贡献。
文/珠江时报记者吴志恒通讯员李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