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数字经济“石油”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多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我国数字经济进入提速换代新阶段
疫情以来,以“新投资、新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特点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日,佛山市政府印发实施《佛山市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佛山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力争在2035年达到2万亿左右,推动佛山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佛山打造成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标杆城市之一。
3月30日,南海区2020年度城市更新项目大会,首次通过“云推介”方式开展。云签约、云招标、云生产、云销售、云招聘……云经济正成为一种新动能,南海乘“云”而上,数字经济蓄势崛起。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各地数字经济规模增长迅速,在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压力测试之后,我国数字经济进入了提速换代的新阶段。
杭州
持续擦亮数字经济金名片
日前,杭州2020年一季度的经济“成绩单”出炉,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18亿元,增长6.1%,占GDP的24.2%。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相关产业逆势发力,分别增长10.1%和8.0%。
过去几个月,数字经济借由一套“组合拳”,助力杭州“满血复苏”。
疫情之下,杭州推出健康码在全国率先精准复工,亲清在线、企业码、人才码……各种数字经济新手段为杭州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数字经济大事件频发
今年3月2日,杭州市政商“亲清在线”系统正式建成上线对外发布。当日首先线上兑付杭州出台的疫期“年税收50万元以下商贸服务企业的补贴”和“企业员工租房补贴”等惠企政策,符合条件的老百姓“领补贴”就像“抢红包”那么简单。
4月29日,浙江省首场数字服务贸易云展会在杭州开幕,这也是国内率先召开的以服务贸易为主题的云展会。为期三天的云展会聚焦数字城市服务和中医药两大领域,吸引浙江省80余家参展商,以及来自挪威、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80家企业在线参展。
作为数字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电商深植于杭州城市发展的基因。2019年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1847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2%。在直播电商领域,杭州也一直走在前列。
5月20日,杭州市正式启动了“云上杭行”5·20直播电商季活动。杭州将发挥电商综合优势,与合作伙伴共建直播电商基地,共创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新兴电商未来,努力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互促并进,加快把杭州建成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数字经济成产业发展引擎
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杭州“蓄力已久”。
早在本世纪初,杭州就作出了“实施一号工程,建设天堂硅谷”的战略部署。2014年7月,杭州立足新的实践,进一步作出实施“一号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核心内容正是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智慧应用。2018年12月,杭州基于对形势的客观判断和现实的理性思考,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新目标。
二十年来,杭州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无一不以数字经济为发展的压舱石、定盘星、助推器。目前,杭州数字经济占GDP的比值已超过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既有质效又有速度。
对于发展数字经济,杭州有着先天基础。
一方面,杭州集聚了像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形成了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安防等产业集群,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商业,以及数字政务的开展奠定条件;另一方面,杭州还有中策、娃哈哈、吉利、西子、万向、恒逸等传统骨干企业打造的云上工厂、智造样板、“ET工业大脑”。目前,杭州累计实施工厂物联网项目1167项,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14项,推广工业机器人6648台,上云企业超过8.9万家。
杭州用理念先行引导数字经济布局,使产业与数字经济持续产生着“化学反应”。
杭州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便是生动案例。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曾直言杭州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即总量、增速、投资、产业层次和企业吸附能力“五个明显不足”。为此,杭州提出“新制造业计划”,即通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十百千亿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总量、新引进项目投资额“六个倍增”,使杭州制造业整体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强市。其中,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一个等级便是重点举措之一。
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
任何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都离不开应用场景,数字经济也不例外。在这一点上,杭州具有天然优势。
杭州数字经济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城市治理等应用领域,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城市大脑”和5G应用也是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率先布局的生动体现。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开启了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如今,从治堵“工具”到治城“利器”,“城市大脑”成为支撑杭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已形成11大系统、48个场景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老百姓在舒心就医、欢快旅游、便捷泊车、街区治理等应用场景中有很强的获得感。
今年3月上线的“亲清在线”系统也是杭州“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端向所有企业开放连接,另一端向所有与企业相关的服务部门开放连接。“‘亲清在线’不仅仅是应急措施,而是与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一脉相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表示,该系统是杭州数字治理的创新。
宁波
数字经济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经济正成为宁波转型发展的主动力和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未来三年,数字经济将占据宁波GDP的“半壁江山”,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5G、人工智能等产业正在全面开花,推动着宁波产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数字经济将占GDP“半壁江山”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宁波正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一系列做实做细数字经济的谋篇布局密集展开。宁波公布的最新数字经济5年发展规划显示:2022年,以数字经济、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核心的数字宁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数字经济规模大幅提升,总量居浙江省前列,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
在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宁波正多点布局,全面开花。具体包括:做大做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鼓励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支持建设工业创新设计协同服务平台;大力推动5G、北斗导航、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计算、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阶段,宁波市将围绕四方面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一是全力推动“246”千万亿产业工程,打造集群发展新优势;二是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打造改造提升新动能;三是全力推动核心技术公关,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四是全力推动重点改革试点,打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打造数字经济“新名片”
宁波是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是浙江省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市。在制造业方面,近两年来,宁波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近7000个,其中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4843个,推广应用机器人3800余台,实施42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全市已有12个项目列入了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或专项。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工业互联网重大平台落地,支撑产业数字化。
目前,宁波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突破的瓶颈。宁波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较小,数字经济发展增速偏低等瓶颈。产业数字化转型,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和广大中小企业中推广应用还不够多,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人才、资本、技术等多重制约。已引进科研院所的创新引领作用尚未真正发挥,现有数字经济创新载体对全市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不足,推动数字技术突破的支撑也还不够。
为此,宁波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将制定出台宁波发展智能终端产业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意见,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家居)、智能信息产品、智能装备等四大智能终端产品,并围绕四大智能终端产品推广应用,建设一批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制定宁波市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以及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聚焦人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软件等基础软硬件产业以及智能装备、智能产品等核心规模产业,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融合应用场景等重点任务,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透视
杭州数字经济“三化融合”启示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时代瞬息万变,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思维方式不断更新。
放眼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GDP万亿元俱乐部的17个城市,都把数字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
但对于一些制造业城市来说,传统企业不想数字化、不会数字化、不敢数字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观念跟不上,跳不出传统发展模式导致企业不想数字化,总想等等看;由于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不足导致企业不会数字化;互联网企业掌握传统企业生产数据后,会如何使用这些数据,传统企业会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担心和疑虑导致企业不敢数字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结”不解开,前进的腿脚就难以伸展,发展的局面就难以打开。发展新经济,始于思想观念的转变。
杭州以“三化融合”为基本路径的数字经济发展历程为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些启示:
为推进数字产业化,杭州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并打造了西湖云栖小镇、富阳硅谷小镇、下城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数字经济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区,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政策;
为推进产业数字化,杭州积极做好企业的宣传引导,制定出台并落实从省级到县区级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相关政策,引进专业技术服务商为企服务;
为推进城市数字化,杭州组建各大专班共同建设城市大脑,凝聚起了各级、各单位力量,打破数据壁垒,消除数据孤岛,推进数据协同,发挥数据的城市治理作用。
因此,一些刚刚起步的城市,除了要转变观念,更需要大批敢想敢闯、奋勇争先的“拼命三郎”式干部。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经营报、每日商报)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