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3月12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14123950

    • 爱车小镇动工 首期投资超百亿元

    第A01版:14123951

    • 不畏疫情遮望眼 穿越风雨有信心

    第A01版:14123952

    • 抗疫好人好事可重点推荐

    第A01版:14123953

    • 2020年中考报名时间推迟

    第A01版:14123954

    • 佛山公开征集科技战疫需求

    第A02版:重点

    • 爱车小镇 将如何为村改探新路?

    第A03版:关注

    • 景区有序开放 乐享春光好景

    第A04版:镇街

    • 春耕正忙碌 期盼好收成
    • 丹灶部分酒楼恢复“叹早茶”
    • 九江走访社区慰问防疫人员
    • 桂城逾九成建筑工地复工

    第A05版:城事

    • 医生自制 MV致敬战疫同事
    • 突查宵夜档 严防严控聚集性用餐
    • 管理“绣花功” 整治市容“八乱”
    • 心理援助不停歇暖心服务助防控
    • 男子网购测温枪落入骗子圈套

    第A06版:教育周刊

    • 确保学生网上学习“不掉线”
    • 家长当主播 学生当助教 云端分享百科知识
    • 西樵各校园开展全面消毒
    • p36

    第A07版:城事

    • 绿化行动常态化 每天都是植树节
    • 牵线搭桥 助贫困户和用工企业对接
    • 添加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触犯刑法
    • 开展专项整治打击占道经营
    • 违规设水泥斜坡城管快速拆除
    • p6D3

    第A08版:时事

    • 慎终如始 再接再厉 英勇奋斗
    • 心理抗疫须多方着力
    • 五方面举措助力全球抗疫斗争
    • 规划调整公告
    • 佛山市南海区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公告
    • 佛山市南海区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公告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A08:时事

心理抗疫须多方着力

心理战“疫”进入“换挡期”,专家建议将心理疏导干预机制融入日常生活

2020年03月12日

“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情况逐渐变化、复产复工持续推进、开学复课逐步临近……专家认为,当前广大公众的心理状况也正步入“换挡期”。

“换挡期”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新风险?心理抗疫措施应如何跟上?是否会“疫”走了之?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从“加油”到“换挡”新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璇向记者表示,当疫情早期带来的“潮水般”的心理应激反应过去,一些新的心理健康风险将会浮现出来。

43岁的新冠肺炎患者陈玉(化名)治愈后仍在医学隔离中。目前她仍有不少担心,如:治愈后是否还会“转阳”?返岗后同事们是否会用“有色眼镜”看自己?更令她担心的是孩子返校后是否会被同学们排斥、歧视。

“我要崩溃了”“头要爆炸”“不想说话了”……记者看到,南昌市某隔离点的微信群被隔离观察期已近结束的阿俊(化名)刷屏了。心理咨询师经过沟通发现,他因为突然意识到马上将直接面对各类复产复工相关手续,千头万绪一下子不知如何面对,导致负面情绪暴发。

记者还了解到,虽然近来疫情防控情况持续好转,但部分一线医护人员、基层防控人员的疲劳感、倦怠感和情绪波动情况却有所加重。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延迟开学出现了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高文斌解释称,社会心理“换挡期”的特点是公众对疫情的恐惧和警觉有所下降,但不同人群的心理差异性会逐渐显现,“如不及时疏导干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干扰战‘疫’大局。”

心理抗疫不能“疫”走了之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等专家认为,此次“战”疫中心理工作得到充分重视,但步入“换挡期”后,单纯“倾听陪伴”“加油鼓劲”等方式已不能满足公众心理健康需求。多名专家向记者表示,当前心理抗疫工作须多方着力。

心理疏导与干预应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认为,“心理干预原则应被更多融入分区分级防控、复工复产、返程返乡等决策施策过程中,使其不断适应现实情况变化,成为战‘疫’政策措施与公众日常生活之间的黏合剂。”

心理抗疫措施应更注重针对性。高文斌曾在非典期间主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项目,他告诉记者,随疫情发展,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干预要特别注意“一少一多”的特征,即:虽咨询量会越来越少,但相关人员复杂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此前,国家卫健委已发文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按六类重点人群分类干预。

应保障心理抗疫措施的持续性。“数据显示,汶川地震6个月以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达9.7%左右,而SARS疫情发生两年后有10%左右的患者人群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应在制度、人力上早做安排,保障把心理疏导和干预坚持下去,不能“疫”走了之。

一些专家提醒,心理疏导干预领域专业人员短缺问题不容忽视。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心语”心理热线有关负责人担心,一旦各类援助退去,仅凭30多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可能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心理援助需求。据国家卫健委统计,目前调派到湖北的精神心理工作者有415人,开设了7个24小时网络心理平台。

将心理疏导干预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江西南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何静丽最近发现,随疫情变化“冷”了一段时间的热线又“热”了起来。而且许多咨询内容已不仅与疫情相关,夫妻、亲子、邻里关系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多了起来。她认为,在战“疫”中被激活并丰富起来的心理疏导干预机制应该在今后融入日常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记者了解到已有不少地方正为此积累资源。在江西南昌,市防控应急指挥部成立了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人文关怀工作组,招募600多名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志愿者,通过社交媒体将心理疏导干预的触角深入到社区人群。

在上海,卫生健康部门在上海“健康云”网络平台设立心理服务板块,目前已有200余名专业咨询人员参与,提供24小时服务,截至9日24时,平台和热线接受咨询4046人次,在线心理自评超过40万人次。

互联网平台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资源使用效率。疫情期间,知乎APP通过设置“心理援助”“大家,不怕”等版块、开办“送你一副心理口罩”网络圆桌帮助网友缓解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简单心理”开设“医护专线”,特别向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的心理服务。

对于在当前专业人才资源有限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相关心理工作的问题,高文斌认为,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委、工会等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成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者的主体之一,“投入规模有限,但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心理支持。”(新华社)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