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聚焦桂城红木、玉器行业
政企同心促转型传统产业焕新机
珠江时报讯(记者/曾蓉通讯员/罗慧欧倩荷)继南海高规格召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后,5月18日上午,一场有诉求、多互动、接地气、落实策的座谈会在南海区政府召开。区长王勇在认真聆听桂城红木、玉器行业企业代表发言后,以六个“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路。
桂城平洲虽不产玉石和红木,但多年来因地理优势和雕刻技艺,形成了产业集聚,拥有全国产业链最齐全的玉石特色文化产业基地,集聚超过700家红木企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玉器行业和红木行业出现的痛点堵点越来越明显,也影响着它们的发展壮大。
近年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加大,转型升级成为红木企业的生存之本。“协会里有很多企业都面临租约到期的问题,去哪里经营、如何合法合规经营,这些共性问题都影响着他们的抉择。”平洲红木协会会长、平洲中南木雕工艺厂总经理梁沛根说。
针对企业提出的痛点堵点,桂城街道办事处主任余辉介绍了街道的下一步计划,表达了街道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
其中,为了破解税务缴纳的难题,桂城街道协同海关、税务等部门反复磋商翡翠玉石纳统纳税链条路径,分别与原石矿主、加工厂商、批发零售代表、头部电商等达成共识,着力解决从源头交易到加工销售的合规合法问题。
此外,针对玉石交易环节数据不公开、纳税不规范的问题,街道公资与广东珠宝玉石交易中心计划于8月合股成立“桂城宝玉石产业发展公司”,负责玉石公盘、税款代征,预计今年交易额达到15亿元,并借公盘跟踪产业流向,监督规范下游纳统纳税。
在资源配置方面,桂城计划在平北原万古域广场地块建设24万平方米的工业楼宇,打造集生产设计、展销鉴赏、文化传播、主题旅游等多功能的红木产业集聚园区;全面挖掘红木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依托永安路红木一条街打造体验独特、特色鲜明的红木文化街区,规划建设红木博物馆。同时,计划在平东大雾围地块首期建工业园区配套玉器集中镶嵌中心,首期推动约100家镶嵌小作坊入园。
王勇表示,参会企业代表的发言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发,他针对桂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六个“新”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包括新的园区、新的品牌、新的动力、新的商贸、新的模式、新的政务,希望通过政企同心,让最古老、最传统的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个“新”升级传统产业
01
新的园区:从集散地到集约地无论是红木产业集聚园区还是玉石特色文化产业基地,都不只是倾销地,园区要从自发的、初级的阶段升级为有关联的、系统的、有谋划布局的,做的不是放任自流的零星企业,而是有长远目标、可持续的百年大事业。
02
新的品牌:从数量到质量要从以往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红木和玉器都是特殊的行业,里面包含着文化、技艺、精神,要有“一件红木传家宝,一颗玉器永流传”的品牌意识。
03
新的动力:从原材到人才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培养一支人才队伍,让其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也是最重要的动力。
04
新的商贸:从交易到信誉要研究新业态和商业新模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把信誉看成安身立命之本、长久发展之策、最终的财富之源。
05
新的模式:从行业到产业从单一行业到全产业链条发展,将传统文化欣赏、工业旅游、产业数字化等通盘考虑,促进产城融合。
06
新的政务:从监管到协同从产业规划、资源配置、支持创新、搭建平台、品牌营销、高效沟通等方面协同推动,政企同心,让最古老、最传统的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