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千里寻亲社区街坊为他接力
在平西社区工作人员和村民帮助下,来自安徽的陈伟坚找到失联20多年的亲人

■陈伟坚(右二)给平西社区送上锦旗。

■平西社区工作人员一直陪着陈伟坚(右二)寻亲。

■陈伟坚(左)找到了祖屋。

了解陈伟坚的寻亲故事。
从安徽来到桂城的短短3天,年近六旬的陈伟坚已三度落泪。11月17日,他终于找到了平西、平北的家人们,回到了自己的祖屋。看着仍保留着的趟栊门、房屋顶上的精美花纹,抚摸着每一块青砖,陈伟坚抹着眼泪说:“我回家了!”
陈伟坚的到来,在平西、平北掀起了小小的波澜。平西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查户籍四处牵线,老村长查族谱挨个询问,榕树头下婆婶阿姨们建言献策,朋友圈里转发找线索……一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寻亲寻根行动圆满结局。
/思乡心切/踏上南下寻根之旅
“我只知道舅公和大姑的名字,其他联系方式都没有。”11月15日,陈伟坚从安徽坐火车到广州,辗转搭乘了公交车和出租车,终于来到了平西社区。“当看到‘平西’两个字,我的心踏实了。”
陈伟坚的爷爷是平西人,奶奶是平北人,举家北上定居上海,后来他父亲在安徽成家。远游子,思故乡。长辈们对家乡的思念与关切一刻未减,不仅保留着广东方言的语言习惯,还时常跟孩子们讲起家乡的人与事。20世纪90年代,父亲曾回到平洲寻亲,回来后一直念叨:“我们老家平西发展得很好,还有大商场呢……”陈伟坚嚼着父亲的故事长大,“思乡”的种子深植心中,还为孙女取名“陈佳粤”,从小告诉她“老家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平洲平西村……”
没想到父亲突然离世,没有留下老家亲人的联系方式。20多年后,58岁的陈伟坚踏上了与父亲一样的寻亲之路。
/党群合力/短短数小时高效寻亲
历史就是这样重演,陈伟坚像他父亲一样,拿着张写了几个人名的纸条就南下了。
11月15日上午8时,陈伟坚来到平西社区居委会,希望能通过居委会找到舅公的线索。平西社区党委委员邹惠莉热切地接待了他,筛查了一些姓名,跟历任社区干部、自然村村长咨询,遗憾的是都没有查到相关信息。
平西社区党委再从陈伟坚舅公的麦姓入手,询问了麦姓村民较多的聚龙村村长,村长积极地向身边老人、村干部询问,并在平西社区的街坊微信群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
“15日下午我收到邻居发来的微信,说有一名安徽的陈姓人士到平洲寻亲,那人舅公的名字跟我爸的名字一样,我立刻告知两位哥哥。”经过一轮信息的核对,证实了他们正是陈伟坚的表姑和表叔。
“我爸以前是在船厂工作的,有一次到上海江南造船厂出差,说在广东街找到了姑妈姑丈。”陈伟坚的表叔说,经过多重信息的核对,双方终于相认了。
“终于找到老家的亲人了。”陈伟坚泪眼婆娑,在表叔的家中拉家常,互相交流着家人们的信息,互诉对往事的怀念。
/感谢有你/群众的事都记在心上
11月17日一早,陈伟坚还没从寻亲成功的喜悦中反应过来,只睡了3个小时就起床了,走到平西的街头,买了云吞和叉烧包,在离开前再尝尝家乡的味道。
“一想到这是我爷爷奶奶住过的地方,我就十分激动,即使让我拿一张凳子,坐在这里看一天我也心满意足了!”为了表达对平西社区居委会的感谢,陈伟坚特地制作了锦旗送来。
“感谢有你们这么热心和负责任的工作人员,我才能找到亲人。”想起这次毫无准备的寻亲之旅能成功,陈伟坚激动地握着邹惠莉的手,再度落泪。
“您别客气,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们社区就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开展了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再说,我们平西是‘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这次能成功找到亲人,是群众帮了大忙。”邹惠莉也被老人的真情实感感动。
找到了老家亲人,陈伟坚已满心欢喜,准备启程回安徽,在闲聊之际他提到自己记得老父亲有提过“祖屋在毛纺厂附近”,表姑和邹惠莉都记在心上,想临走之前再去走走碰碰运气。
/锲而不舍
/游子终能落叶归根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陈伟坚一行人来到了平西社区马村旧活动中心,与榕树下的村民交流。他在白纸上写下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的姓名试图找到线索。村民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但也没有结果。
就在大家失望之际,陈伟坚突然问了一句:“你们认识陈福吗?我听父亲说祖屋是在20世纪70年代卖给了他的。”
“陈福?不就是你家公吗?”村民们指着其中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娟姐说。
“他在广州工作的,我父亲叫他六叔。”陈伟坚急忙地解释道。
“我家公是排行第六的,在广州做过大厨。”娟姐有点惊讶地回应,“我马上打个电话给大伯确认一下。”
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核实,娟姐的家公正是20世纪70年代买下陈伟坚祖屋的人,同是陈家同族亲戚。在娟婶的带领下,陈伟坚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屋以及在平西的亲人,发生了开头感人的一幕。
陈伟坚在与五叔的交流中,得知五叔也尝试寻找过在安徽的亲人,可惜因老人去世后电话号码已打不通,导致双方失联。这原来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故事。
“父亲在世的时候,最遗憾的事是当初回来没能在祖屋睡上一晚。”陈伟坚不停地拿着手机对着祖屋拍了一张又一张的照片、一段又一段的视频:“大家快看,我找到家了!看我们家多么气派!”那个抹着眼泪着急说话的样子,像极了一个孩子,一个对家乡充满热爱的孩子。
在党群同心协力下,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寻亲寻根行动,有了最圆满的结局。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曾蓉实习生张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