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改变城市的成长
小区楼道不再设楼梯间垃圾桶,运营了11年的公共自行车停止运营,课后辅导培训托管班不再热火朝天……自9月1日以来,桂城人的生活发生了不少变化,无论何种变化,都是桂城朝着更优更好方向前进的努力。
8月31日,在桂城街道万锦豪园小区的香樟街16座里,一场看似规模小且仪式简单的楼层撤销垃圾桶行动在这里举行,志愿者们清理着楼梯间的垃圾桶,并贴上告示,提醒16座的居民自行投放垃圾到负一层的垃圾集中投放点。
“现在部分物业单位存在楼层设桶现象,导致小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度不高,居民难以养成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进度也就变得缓慢。”居民陶阿姨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活动,并带领自己的孩子参加,希望孩子能从小就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是实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垃圾处理方式的改变,尽管短时期内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不便,但却对城市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周跟我们“说再见”的还有运营了11年的桂城公共自行车。一辆辆公共自行车陪伴桂城街坊走过大街小巷,看过桂城蝶变,赏过花开花落,承载了多少桂城人满满的回忆,陪伴我们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公共自行车的推广普及,是桂城“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实践。作为政府主导的便民项目,城市里最早出现的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为解决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把绿色生活基因注入了我们的血脉中。
当前,在共享自行车和电动车方便快捷、不交押金等实惠的冲击下,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缺点自然凸显,已经无法适应发展需求。
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态度,努力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桂城继续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将资源投入到其他公共交通的建设中,如完善南海新交通周边公共交通接驳需求、增设停车位、有效管理共享单车等,着力构建优质、高效、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同样翻开了新篇章的还有数万桂城中小学生的生活,从9月1日起,他们在国家“双减”政策下迎来了学校全新的课后托管服务,放学后不再是奔赴各大培训机构,回家后也不用为完成作业“挑灯夜战”……
自9月1日起,映月四小便开始实行“5+2”的课后服务项目,即在每周5天的正常上课日,每天为学生提供2小时的延时托管服务,以便和家长们的下班时间相衔接。灯湖六小除了安排老师辅导孩子们作业,还将引入第三方机构,拓展学生课外兴趣。怡海小学不仅安排了老师在教室中组织课外娱乐项目,还考虑到临近放学时间,孩子们普遍会感到饥饿,因此为他们提供了课间餐。
无论是何种变化,都留下了桂城人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痕迹,是自我的成长,更是桂城的成长。今天走的每一步,都是美好未来的基石;每一个改变,都拉开了一页全新篇章。
文/珠江时报记者曾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