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梁泳潮:
封控前“巡查人”成了封控后“守门人”

■梁泳潮与餐饮经营者传达防控要求。

■梁泳潮在社区出入口处登记信息。
6月17日傍晚,桂城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梁泳潮吃过晚饭后,便匆匆赶往楼下中海锦城小区的出入口。“守关”是他在封控管理区的主要工作,而今晚,他又要值守到凌晨。
自南海区实行疫情防控分级分类管理后,桂城市场监督管理所部分工作人员被隔离在封控管理区内。梁泳潮便是其中一员,他脱下蓝制服,穿上红马甲和隔离衣,转换“战场”,和其他一线防疫者一起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封控前
日行2万步的“巡查人”
根据《佛山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分级分类防控工作的通告》文件精神,6月1日起,桂城辖区餐饮场所禁止堂食,密闭场所需暂停营业,托管、培训机构暂停线下服务。
“现在只能打包外卖,不能堂食,立即将椅子收起来!”梁泳潮是桂城市场监督管理所餐饮食堂监管线的一名执法人员,接到通知后,他加入巡查组,和其他组员一起,一连数天对餐饮企业进行“拉网式”巡查。巡查组逐家上门派发并张贴告示,对经营者传达文件精神,反复劝解暂停现场堂食服务,转变经营模式为外卖或打包服务,并要求其将桌椅堆叠起来,进一步杜绝堂食的可能性。巡查组更督促经营者落实好测温、佩戴口罩、亮绿码进店等防疫措施,同时要求每间包房需登记2名~3名就餐人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等,确保就餐人员信息可追溯。
为了当好防控“劝导员”“宣传员”和“巡查员”,每天从早上7时到凌晨0时,梁泳潮都会和组员穿街走巷,日行2万步已是常态。“我们会分早餐段、午餐段、晚餐夜宵段3个时段逐一巡查,劝离现场就餐群众,劝导店家暂停堂食,并耐心指导商家进行外卖备案申请。”梁泳潮说,面对恶言相向的经营者,他会耐心解释,也会对不配合的商家作强制停业处理,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餐饮场所是疫情传播的极高风险场所,而桂城的餐饮企业数量达8000多家,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及时将防控要求传达下去,确保每家餐饮店都落实到位。”梁泳潮说。
封控后
抗疫前线的“守门人”
6月5日起,南海区实行疫情防控分级分类管理,桂城共有7个社区被列为封控管理区域。居住在同成社区的梁泳潮虽然无法外出,但他也没有闲下来,主动“请缨”支援封控区内疫情防控工作,成为社区出入口“守门人”。
梁泳潮介绍,“守门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出入人员进行信息登记、测温、查看粤康码、协助物资登记分发等。“工作内容看似简单,但也要十分细心和谨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我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担起这份责任。”梁泳潮说,有一些表面上看不出身份的市民,还有骑车、开车进入社区的市民,他都会多留心眼,牢牢守好这道防线,“无论是人或是物件,都要遵循只进不出的原则。”
梁泳潮和其他工作人员每天分3班进行24小时轮值,一站就是8小时。这段时间,他听到最多的话是“谢谢”。梁泳潮说,大部分市民都很理解他们的工作,而面对少数抱有不满的市民,他也会设身处地劝导,“在封控管理区域居住的市民都会不方便,我们只能耐心劝导,希望他们尽量配合。”
隔离病毒,但不隔绝责任和担当。改变岗位,却不改变初心和使命。桂城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在防疫前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将抗“疫”精神践行到底,与社会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汇聚成疫情防控强大合力,静待着“解封”的到来。
文/珠江时报记者丁当通讯员邝晓慧图片由通讯员提供